聚焦民生实事 绘就幸福长卷
喜迎市第四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民生福祉篇)
临汾新闻网讯 “善为政者,必固其本”。民生,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执政者而言,民生永远是篇须重笔书写的大文章,亦是一幅须奋力绘就的长画卷。
临汾市委、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市委、市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力提升广大群众幸福指数。五年间,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密集出台,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落地有声,一幅又一幅民生图景温暖百姓心坎儿。
开良方,守护养老与健康
“我刚从企业退休的时候每个月基本养老金只有几百块钱,现在翻了将近四番。”9月6日下午,在市区中国银行建设路分理处,正在查询养老金是否到账的67岁张建仁从ATM机里取出银行卡后补充道,“基本上年年在涨。”
这只是我市养老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一个缩影。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创新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养老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不断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数字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3.78万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增加到45.28万人。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达到2281元/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达到80元/月,企业退休人员连续11年增加了基本养老金。同时,城乡困难老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我市连续5年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全部纳入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管理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相较老年人群关注的养老话题,医疗卫生则关系着全民的健康与幸福。
2014年全面开诊的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无疑进一步满足了全市及周边地区的群众就医需求。“本来我是要去太原看病的,但听说市人民医院新院区的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非常不错,所以就过来了。”在市人民医院新院区住院部的病房里,来自运城市新绛县的47岁的宁国庆如是说。
事实上,在这五年时间里,全市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快发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续开展,全市医院总数和床位数分别增长9.3%、25.6%。据了解,市人民医院和10所县级医院建成运营,全市医院总数达到116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总量达到13805张。此外,新创建“三甲”医院3家,创建省级以上卫生县城15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5%,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470元,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全覆盖。
破难题,助力就业与安居
古语有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发展,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
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民生为本、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抓实干、主动作为,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拓宽就业渠道。五年来,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5.24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就业26.88万人。
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市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出台《关于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和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的意见》,制定出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可享受的优惠扶持政策;举办就业报告会和创业就业专题讲座,召开“学生培养与就业工作”座谈会;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门设立了“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实名登记”服务窗口;实施政府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和公益性岗位等,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此外,我市还通过全方位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搭建现代化的就业平台,强化就业服务手段、完善就业服务功能,为广大求职者和招聘单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据统计,五年来我市共征集“三支一扶”服务岗位266个,开发公益性岗位2265个,购买基层服务岗位1280个,并完善公益性岗位招用程序;共建成3个“省级创业型城市”、一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一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两个“市级大学生创意园”、4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共完成各类职业培训30.2万人次,5万人拿到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新增高技能人才2916人。
与就业相比,如何解决好住房问题,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五年来,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成效显著,完成了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和农村“五件实事”,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取得阶段性成绩。
采访中,家住市区漪汾花园小区的左娜告诉记者,以前她和父母住在汾东路一间50余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由于修路路况不是很好,每天上下班她都特别头疼。“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一路颠过去再一路颠回来。现在就好多了。住过来以后,虽然稍微远了点儿,但每天上下班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躲着路坑走了。”她补充说,“另外我想和父母沟通一下,把汾东路那边的房子卖了,住漪汾花园来。因为这里的居住环境比较好,适合养老。”
善作为,托起幸福与希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代表着临汾梦的未来,也承载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希望与寄托。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我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在巩固和扩大“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年间,我市教育事业成绩喜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推进,新建7所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80所。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幸福感的获取除了来自教育、居住、医疗、养老等方面,还来自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投资14.9亿元的汾河生态公园,使汾河呈现出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美好画卷,被市民称赞为临汾的城市客厅、城市绿肺、城市名片;投资1.4亿元,共建设高标准公厕336座,基本解决了市民和来客的“方便之事”;已建成的市规划展览馆与新建的市博物馆、晋国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等16个博物馆,成为人们“乐有所去”之处……
五年来,我市奋力描绘的民生长画卷远不止此,画卷上的每一笔都关系到生活在这里每个人的小幸福。如果把保障与改善民生的成绩写成一本书,生活在临汾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本书精彩之处的详尽注脚。
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