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4.8% 4A景区达到11个

 

2016-09-28 09:45: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传承历史精髓 延续文化脉络

  临汾新闻网讯 “最早中国”在这里解密,亿万华夏子孙在这里寻根,“梅花之乡”在这里唱响,剪纸文化在这里风靡……我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华夏第一都”之称,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用“厚重底蕴”“历史的根”“文化聚集地”来形容它一点也不为过。

  5年来,临汾这座历史古城在文化强市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全市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完成了17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建成了临汾市规划展览馆、晋国博物馆,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获得文化部表彰;文化艺术成果丰硕,一批作品荣获全国“群星奖”,大小梅花奖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分别达到21项和114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4.8%,4A级旅游景区达到11个,位居全省前列……

  固本培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格

    过去的5年,我市文化建设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我市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文化建设从基础抓起,不断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狠抓文化市场,覆盖城乡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这5年,我市文化建设坚持简政放权,制定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广播电视播放秩序管理,强化对重要节点、重点部位的安全防范,确保了“十二五”期间安全播出无事故。开展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查处非法卫星接收设备6000余个。

  依托文化市场网格化管理,深化平安文化市场创建,形成了以市执法大队、县(市、区)执法机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为依托的三级网络管理格局,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稳定发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开展了“净网”“护苗”“固边”“清源”等专项行动,收缴销毁各类非法出版、盗版音像制品28000余件,查处“扫黄打非”案件多起,同时从严管理记者站和记者队伍。

  这5年,我市积极响应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市、县两级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行政部门整合,组建了新的文化局,市一级和17个县(市、区)都组建了文化行政综合执法队。全市21个文艺院团、17个电影公司、12个影剧院全部转企改制。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市荣获文化部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这5年,我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各县(市、区)均建成文化馆、图书馆,现有美术馆5个、体育馆7个、体育场7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个,151个乡镇、2968个行政村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全民健身活动广场、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以打造“书香临汾”为目标,我市积极开展了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连续举办了三届“梨花奖”大赛,承办了首届“山西·临汾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消夏月活动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亮点和品 牌;洪洞县“魅力百村欢乐行”、安泽县“乐在周五”、吉县的“小区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13个县(市、区)已形成了自己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以“强健体魄·阳光生活”为主题,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大拜年”“8·8全民健身日”等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完成了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完成25812户,超额完成5812户;广播电视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全部完成;城市数字影院(城)达到20家;共送戏下乡334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178080场;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5541人。

  精益求精:淬炼品牌文化艺术作品

    在过去的5年里,我市着力推出了一批代表临汾水准、具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完善,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区域文化合作不断深化,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共有300多件作品获“山西广播电视奖”和“全省优秀广播电视栏目奖”,共在中央台发稿300余条、省台发稿2000余条;打造了《酸枣岭》《雷雨》《焦裕禄》《老槐树下》《廉吏于成龙》等一大批精品剧目,《丁陶鼍鼓》《背着妈妈上大学》获得全国“群星奖”,摘得“杏花奖”14个,获得“小梅花奖”5个,共有大小梅花57朵,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成功举办了“中国·临汾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围棋之源·圣尧杯”国际大师邀请赛、“大妙杯”武世界中外搏 击对抗赛、黄河流域9省区门球交流赛、“光大杯”赛龙舟比赛等体育精品赛事;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57项、市级60项,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个、省级114个、市级231个,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我市广泛开展了对外文化交流,在山西省第二届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举办了临汾戏曲展演周,在“临汾·上海城市推介会”上,“中国之源·风情临汾”文化主题展演惊艳上海环球港综合体,吉县壶口唢呐、市小梅花蒲剧团折子戏赴台演出,眉户团大型现代剧《雷雨》赴香港文化交流活动圆满成功……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精品创作带动文艺普遍繁荣。加强了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以“尧文化”“帝尧之都·中国之源”“三大文化”“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且具有临汾特色的文学、戏剧、广播、影视、美术、书法、摄影等文化艺术精品;抓好“五个一工程”,打造戏剧精品工程、广播影视精品工程、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精品图书出版工程。

  有序推进:打造特色鲜明文化产业

  5年来,我市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体育产业改造提升。全市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推进有序的文化产业体系。

  5年来,我市以尧信印业规模化、德美印业数字化、江南印业科技化为引领,带动了新闻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出版物发行网点达到246个,印刷企业141个,成为临汾市文化产业的龙头;体育彩票经营网点402个,5年体彩销售总量突破8亿元;扎实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荀子文化园、“晋国故事”情景再现剧景区演出等成为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典范;深挖非遗资源,加强交流推介,努力做好“遗产变产品”,命名了市级14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名优文化产品,帮助土疙瘩手工布艺有限公司、山西唐人居古典家具有限公司、临汾晶隆装饰有限公司等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民间工艺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剪纸艺术、平阳麻笺、平阳木版年画、金丝彩嵌等民间工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第二届山西文博会、临汾(上海)城市推介会、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等各类大型展销活动上大放异彩;推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我市数字影院影讯发布、售票服务都采取了线上线下营销模式,侯马市相继涌现出“马上购”“前店后厂”等一批“文化+互联网”相关企业。

  文化日渐成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同时,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市群众的热切愿望。我市将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向经济强市、文化大市不断迈进,打造美好的未来。

  记者 安月琦 刘静


责任编辑:张茜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
 

晋公网安备 141000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