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吉县:“有机旱作+智慧果园”的样板

2020-07-15 09:12: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核心阅读

  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吉县在积极探索有机旱作农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打造出我市第一个生态智慧果园,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全市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吉县样板”。

  临汾新闻网讯 盛夏时节,在吉县文城乡祖庄村,杨朝辉驾驶着除草机耕耘在金黄色油菜花海掩映的苹果园里。作为县果业协会会长,他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内外知名农业专家的技术支撑,花费千万元资金和大量精力,在祖庄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打造出了我市第一个生态智慧果园。

  向天借水

  有机旱作+省级示范区

  “山野乡壤,土地浇薄,民众苦焦……”历代《吉县志》中记载的内容,正是杨朝辉的祖庄果园以前的真实写照。

  祖庄果园建于2017年,位于海拔1200米的黄土高原上,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这对一直致力于有机旱作农业研究和开发的杨朝辉犹如一剂强心针,给了他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也让他看到了有机旱作农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水是有机旱作技术的关键。为了解决用水问题,杨朝辉深入当地百姓家中,详细了解人工水窖、山地泊池等储水办法和使用情况。每到下雨天,他就跑到果园,观察地形形成的径流……

  “按照吉县年平均50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一平方米的硬化路面可以收集0.2吨左右的降水,如果这些降水能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规律有效收集,就再也不用为用水问题发愁。”一番调查分析后,杨朝辉决定“向天借水”。

  于是,他在果园道路上下功夫,设计了中间低两边高、便于雨水收集的路面,并在拐弯或坡路较长的路段修建了旱水池、软体水窖等路面集雨蓄水设施,成功解决了苹果有机旱作的缺水难题。

  面对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的现状,如何做到养地与用地相结合?杨朝辉在1059亩的荒坡上,通过坡改梯田、修筑地埂、深翻改土、中耕通气、种植绿肥、测土配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护坡种草等措施,硬是把一片荒废的闲置土地,打造成了春来百花开、夏至绿满山、秋到果香飘、冬临雪纷飞的“世外桃源”。

  借力发力

  5G技术+智慧农业

  走进祖庄果园,处处尽显“科技范儿”。蓄水池、地块、有机肥堆沤处、气象和病虫害监测点均带有信息采集传感器,这些数据实时自动传入信息采集平台,按照气象和植保监测预警,及时预防自然灾害和病虫灾害;通过专家对周期性果树生长管理数据进行分析、会诊,制定精准的生产计划,积累形成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管理;随时随地进行果园互联网视频会议,远程网络连线教学,区块链微商平台营销,保证苹果优质、稳产、丰产;通过全天候田间管理影像监测,实现果树从栽植、成长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管护,让消费者了解一颗颗苹果的“前世今生”,实现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在这里,通过风能、雨能、太阳能解决了用电、取暖问题;通过路面收集雨水,软体水窖、水池储存,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增效利用;实行农机和农技的融合配套,实施新型树体结构的展示和试验;养地与用地结合,实行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在2019年第四届现代生态农业研讨会暨全国生态农场创新创业竞赛中,祖庄生态智慧果园凭借“农地质量环境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新品种新产品引进适用、农机农技融合配套、绿色清洁循环生产、物种多样生态平衡”等技术集成,荣获三等奖,成为我省在全国生态农场竞赛中首个赢得荣誉的生态智慧果园。今年5月20日,在临汾市第二届“平阳工匠”命名大会上,杨朝辉和他的“黄土高原苹果有机旱作创新团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阳工匠团队”提名团队。

  和谐共生

  生态保护+循环经济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打造循环经济,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祖庄果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随处可见。

  201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果园迎来建成后的第一场大雪。天亮后,杨朝辉在果园里发现了许多动物脚印和20余棵被啃坏树皮的果树。当地有经验的村民告诉他,果树被野猪啃了。为了不让野猪再破坏果树,之后的每年冬天,杨朝辉都会定期在果园里扔些越冬食物,下雪天还会加倍投放。

  “从那以后,野猪仿佛懂得报恩似的,不再啃树了,春天到果园后也是只拱地不啃树,拱过的土地跟新翻过一样,省了我们耕作。”杨朝辉感慨道,“保持物种多样,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种养结合等循环经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

  果园的田间地头种植了各种作物,格桑花等生物隔离带趋避黏虫还美化环境;油菜花吸引瓢虫、抑制蚜虫,减少了果树危害;除草机将间作的黑豆粉碎回田,为土壤提供了天然有机肥料……

  如今,行走在群山环绕的果园里,四周植被丰茂,空气清新。漫步其中,蜂飞蝶舞,花香扑鼻,禽鸟鸣声上下,群鹅觅食其间,牛羊悠闲吃草,犹如一幅妙趣横生、美不胜收的画卷。

  匠心筑梦

  巩固脱贫+乡村振兴

  吉县是农业农村部果树专家评定的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目前,吉县种植苹果28万亩,农民人均3亩以上,几乎家家有果树、户户有果园。

  吉县县委书记崔绍民,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松强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苹果产业是吉县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为了倾力打造“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地”,让吉县苹果不断实现提档升级,吉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了苹果产业“四化四统一”发展思路。

  作为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杨朝辉坚信,依靠政府支持、科技支撑,立足世界、对标一流,以园区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有机化种植、产业化开发为方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完善技术体系,一定会助力苹果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的幸福梦。

  秉持匠心、科技兴园,是祖庄果园的成功秘诀。国内知名的农业专家+经验丰富的乡土专家,是祖庄果园发展智库的重要技术团队,仅2019年,就有四位地方专家荣获国家奖励。通过知名专家远程分析、莅临指导,地方专家现场管护,祖庄果园支撑起果农对果园技术更新、苹果产业升级的信心。

  “站在这里看,每棵树都像站军姿一样,树冠、树形、树枝延伸角度基本相同!” 果园生产管理总监王秀军介绍,“这是一种全新的简化节能种植技术,该品种今年已经挂果。”

  如今的祖庄果园还是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试验田”。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富士苹果”创始人、日本果树专家盐崎三郎和农业农村部生态农业首席专家骆世明等在祖庄果园实地考察后,认领了数十株实验用果树,按照不同要求分类管护,通过试验,检验适宜黄土高原苹果有机旱作的品种、产品和管护技术,为吉县及黄土高原苹果种植提供技术数据参考。

  “别人学技术要花钱,在这儿,我们既学到了技术,还能赚钱!”谈到“务工”收入时,正在果园里忙碌的陈贵荣和张彩玲异口同声地说道。

  像陈贵荣和张彩玲这样,每年来果园学习种植技术的果农达千余人次。每人每天可根据时间节令和拉枝、疏花、疏果等管护工作的不同,领取100至160元不等的劳动报酬。

  技术实践培训+劳动务工,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将祖庄果园的先进技术传输给众多农户,并逐步形成示范推广效应,带动了吉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生态智慧果园’的基础上,打造集苹果有机旱作研学、黄土高原文化研究与创作、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自然生态康养于一体的智慧田园综合体,全面构建苹果产业化全要素服务链、供应链、利益链,孵化中国苹果有机旱作的‘吉县样本’。”谈及未来,杨朝辉目标明确,信心百倍。

  记者 姜秀丽 郑晓军 张春茂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