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具有厚重底蕴的蒲县元素以创新发展、重构异彩、源源汇聚扶贫扶志的文化力量,为脱贫攻坚锦上添花。
文化元素提升幸福感
立足“送文化、种文化、挖掘文化”“扶志、扶智、扶技”三位一体,蒲县全力实施乡村文化阵地达标提升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级标准,电子阅览室全部开通了免费WIFI,村民可以免费收看到图像清晰的100余套数字电视节目。93个行政村实现了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达到“十个一”标准,即:一个标识牌、一个图书室、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宣传栏、一套广播器材、一套文体器材、一套健身路径、一名文化员、一套档案资料,全天候免费开放,为村民开展活动提供了场所、人员、经费三保障,村村有阵地、人人有去处、月月有活动,提升了群众精气神和幸福感。
厚德元素激发内生力
蒲县组织专门力量,深度挖掘整理“尧王访贤·尧师故里”,国家级非遗《蒲县朝山会》,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山药蛋派作家西戎等为代表的本土厚重文化,全力打造“心灵圣境·厚德蒲县”文化品牌。在全县传承以“道德、和谐、法制”为灵魂的东岳文化。以段云书艺馆、西戎故居两个爱国教育品牌为依托,开展“讲好蒲县故事、弘扬革命精神”走基层活动,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弘扬爱国爱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以品牌引领、道德力量、名人感召,感染熏陶群众立志明智、坚定信心、强技兴业、脱贫致富。
以“蒲子好人”为引领,目前已选树500余名道德模范,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中加入了“家风家教家规”讲解,以“蒲子讲坛”“蒲子朗读”为载体,以“讲好蒲县故事、传播蒲县声音、振奋蒲县精神”为媒介,把“自力更生·劳动光荣”“我脱贫·我光荣”“道德立人·勤劳立家”搬上舞台送到农家。实施“道德银行”,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结合,共享“文化红利”,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非遗元素带来新订单
蒲县持续加大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在做好非遗剪纸、麦草画、锣鼓等民俗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带动增收创收,实现“富脑袋”与“富口袋”同频共振,形成联动合力。
蒲县巧巧工艺品发展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带动300余户10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000余元。2018年签下一批2000套生活用品系列产品订单,编织品首次出口美国,实现了对外贸易零突破。
蒲县文化和旅游局积极与在外的蒲县籍中国当代特级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金俊安对接,研判蒲县代表性文化延伸品,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文旅元素注入新活力
当前,蒲县全力打造旅游景区“造血式”扶贫。通过旅游景区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设施、交通、环境的改善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当前依托举办东岳文化旅游节,吸纳百余名贫困户在东岳庙执勤服务,每人增收800元左右,鼓励引导周边贫困户经商摆设摊点,80余名贫困户均增收3000余元。
持续推进景区“扶智式”扶贫。贫困人口通过在景区直接和间接就业不断提升个人发展能力,同时,游客将鲜活资讯、信息、观念带进来,贫困人口的精神面貌、发展信心、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持续提高。蒲县还在庙会期间以旅促销,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消费扶贫,2019年,枕头、土豆、核桃、剪纸等特色产品销售额达500余万元。
坚持促进“大众式”扶贫。旅游景区既可以提供各种就业岗位,也可以带动手工业、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零售业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岗位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年龄等要求不高,扶贫覆盖人群广,带动性强。近年以来,依托旅游资源,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餐饮项目,先后有五鹿山庄、略东蒙古包、乔子滩农家餐馆等10余家农家乐营业,带动了相关贫困户就业增收。在依托相关政策,引导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工作上,与省、市部门对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推进蒲园生态园、蒲子农耕文化园、克城茂州牧场游乐园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目前乔家湾乡马如河农耕文化园已被列为省级旅游示范村。此外,以全市沿黄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为契机,加强与宏源集团投资企业对接,细化相关合作事项,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今年以来,蒲县继续创新扶贫工作方法,探索“景区+直播”扶贫模式,开启旅游景区直播带货实现旅游扶贫的新路径,积极指导群众通过直播形式销售农副产品。为科学应用蒲县文旅元素,编制相关规划,实施五鹿山生态游,东岳庙朝山游,段云书艺馆、西戎故居红色游,山中乡村游,薛关采摘游等“一日乐游”精品线路打造工程,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增强旅游吸引力,形成全域发展新格局,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记者 郑红卫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