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柴洼庄村:日子越过越好

2020-01-10 08:54: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新年伊始,在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漫山遍野的玉露香梨树沐浴着新年的第一场雪,刘耀山穿梭其中,他感叹道:“瑞雪兆丰年,梨树茁壮长,村民生活好!”

  刘耀山是土生土长的团柏乡柴洼庄村人,他从小经历过缺食少衣的苦日子,眼瞅着乡亲们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却填不饱肚、那撂荒地、瘦塬薄坡亩产更不足百元,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13年,刘耀山多方筹备成立了以种植“玉露香”梨为主打产业的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在团柏乡西山集中连片流转山旱地三千余亩,全部用于栽种“玉露香”梨。7年时间,3000亩10万余株玉露香梨树株株挺拔,来自十里八乡的村民跟着合作社不仅学会了技术更有了钱赚。

  2019年,园区的玉露香梨喜获丰收150万公斤。梨子丰收了,村民幸福地笑了。

  学习果树栽培技术

  梨园的变化,离不开刘耀山那股子对果树科学管理的钻研劲儿。从创办合作社之初,他便开启“学、学、学”的充电模式,“自知底子差,笨鸟先飞准没错。”刘耀山认真地说。那阵子,凡是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他都参加认真学、用心记,不懂就问,直到攻克所有问题。于是,他在同学圈有了外号叫——“刘麻烦”。

  “自己学会本领不算啥,让村民从骨子里重视技术才是关键。”刘耀山说,近年来,合作社不断开设“充电课”以增进农民内生致富动力。合作社依托省果研所的技术力量,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既邀请省市县果树研究所专家“现身说法”,又组织本地“土专家”果树栽植爱好者外出学习。近年来,合作社共举办了50余次大型各类农业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合作社打造出的精英技术团队更成为业界的香饽饽。

  不仅如此,刘耀山还与省里、市里果树方面的专家建立了常年联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改革传统果树栽培模式,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

  勤奋的刘耀山通过努力,掌握了土地深施、生物性诱虫、园区铺设地布等技术。如今,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就在前不久,刘耀山荣获全省第二届“十佳新农民”称号。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肚子里有了“墨水”,投入实干定能收获满满。

  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刘耀山就推出了一条致富经。对于村民的收入,他这样说一部分是土地收入。合作社流转土地的方式有两种,多数村民提供土地并入股。五年内,每年每亩补偿40元,第六年及以后,每亩地按照梨果收入的30%分红;其余土地根据土质特性,按照每亩每年100元至600元不等租金租地。另一部分是务工收入。以2017年为例,在梨园常年打工的村民每月800多元工资,到2018年,村民工资每月增至1200元。除此之外,梨果套袋、采摘季节用工等也是村民的小部分收入,每年的采摘季,梨园的用工人数可达1500人,其中“三八六零”人员占到近9成,真正解决了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

  近年来,园区还吸收了不少残疾人。在第五片区的朱玉明就是其中之一,30多年前在一场工作意外中,他的左腿没了,装了假肢,还能勉强行动。自此,他与所有的工作再无“缘分”,全家5口人仅靠妻子耕种三亩地维持生计,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刘耀山在得知朱玉明的情况后,专程前往其家中,邀请他前往园子工作。

  一年后,朱玉明在修剪技术上已成为队里为数不多的“好剪子”。一年下来能收入一万多元,“我要在这园子里拼尽全力干好活儿,离开这儿我什么都不是,又得过上从前的苦日子。”梨园里,跟朱玉明一样的残疾人劳动力很多,他们已成为园区中的骨干力量。

  为使身有残疾的农民更好地端上“铁饭碗”,合作社在每年多次不同时节举办的技术培训中,有意让他们多吃些偏饭,提高修剪技术。

  刘耀山告诉记者:“现如今的老百姓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夫妻同心同气、邻里和睦相处,到处都是一片祥和之气。他们每天上下工谈的都是生产队的事儿,比技术、拼勤快、争效率。这样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氛围更加固了社会的稳定性。”

  话及梨园未来的发展之路。刘耀山说要做大梨文章,实现企业增收、三产发展同步拓展,与其外延产业链的发展是一对共生体。梨产品的外销,必然会拉动冷储、物流、电商、销售、服务等一系列链条产业的同步发展,将会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梨园的稳步发展为今后开展田园一体化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也奠定了可持续发展平台,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也将自然地参与服务行业的发展之中,成为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的又一产业依托,为助农增收再添亮点。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