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牌子窑村“第一书记”王明慧:多元产业撬动致富“杠杆”

2020-05-07 09:56: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王明慧修剪连翘

  临汾新闻网讯“王书记,进屋喝茶!”“王书记,中午来我家吃饭!”……面对村民的热情招呼,王明慧笑道:“改天!改天,今天要入户。”2019年9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任命王明慧为浮山县米家垣乡牌子窑村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半年时间,他已经和村民成为“一家人”。

  出生于洪洞县甘亭镇天井村的王明慧,从小在农村长大,之后又考入山西农业大学,对农村现状和农民生活十分熟悉,这为他开展驻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初到牌子窑村,王明慧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便摸透了村情。村里共有几户几人?贫困户基本情况怎样?扶贫措施有哪些……都详细记在了他的民情日记中。

  走在村中,路边坐落着一排整齐划一的平房,这是该村异地搬迁贫困户集中安置处,宋景亮和郭生亲两家便住在其中。2017年底,宋景亮从窑洞搬入新房,起先花了1万元,之后国家又补贴了2万,土窑洞就换成125平方米的大平房,宋景亮一家五口常常感觉是在做梦。然而好事不止于此,由于宋景亮颈椎和腿脚不灵便,家庭因病致贫,王明慧就不厌其烦地登门讲解健康扶贫政策,直到宋景亮弄明白为止。原先沉重的医药费压得这家人喘不过气,如今每月花费不到500元,宋景亮整个人都精神了,走起路来神气了不少。

  “王书记,最近有啥活吗?”“放心,有了就先通知你。”王明慧笑着应承着郭生亲。郭生亲一家因儿子卫俊宝天生残疾而致贫,夫妻两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扛起生活重担,埋头苦干,如今也算熬出了头。卫俊宝上学一直享受着雨露计划,如今在太原找了份工作。家中有12亩地,除了平时打理土地外,两人还打零工贴补家用。“王书记好着哩!有啥活儿都先想着我们,给村里修路每天120元,上山采连翘每天100元,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干,日子肯定会好起来!”郭生亲露出朴实的笑容。

  在村党支部书记卫永岷眼中,王明慧干工作有耐心、有热情、有思路。刚到村没多久,就熟悉了村情,融入了村民当中,很快就摸准了下一步发展重点。牌子窑村于2019年整村脱贫,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王明慧逐渐明确了工作重心——发展产业。

  牌子窑村一直以来靠天吃饭,主要粮食作物就是谷子,然而并未形成规模,都是散户种植,经济效益不高。王明慧跑前跑后,经过对接洽谈,为村子引进了一家谷子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增加谷子附加值。加工基地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为他们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及相应技术指导,形成规模种植,谷子生产出来后公司统一收购,碎小米生产米醋、谷子皮做成工艺品、秸秆用作饲料,谷子本身打造成富硒小米,提升市场价值,增加农户收入。

  考虑到村子产业单一,王明慧又琢磨着为村民增添一条致富渠道。今年三月初,他带着村委会主任段俊峰去陕西省韩城市考察花椒种植产业,发现牌子窑村特别适宜栽种花椒,经与村“两委”商议决定,将花椒定为主导产业,在村子先行先试47亩。

  “花椒好成活,虽然长期才能见收益,但收益逐年增高,发动农户种植得下一番苦功,需要驻村工作队和村民都有耐心。”王明慧计划着在村子户均发展一亩花椒,八年后每亩年收益达万元,同时可以开发花椒油、花椒煎饼等深加工产品,小小一枚花椒,大有文章可做,是一件“前人栽树,为子孙后代培福”的好产业。

  秦刚夫妻两人因病致贫,享受着健康扶贫136政策,家里的5亩地也没时间打理,索性将3亩地托管,2亩种花椒。“王书记给我们带来的'136'政策帮大忙了,十余万的手术,自己花费不到三千,感谢的话不知道咋说,就知道跟着他干准没错!”秦刚激动道,“国家为贫困户想得这么周到,我们也要积极行动起来,脱贫了争取早日致富。”

  在村子山头,王明慧指着远处一丛丛黄色道:“这是2017年种的500亩连翘,今年应该就能见收益了,之后我打算将这里的荒山全部种上连翘,农户分片采摘,再给村民增加一份收入。”

  “村子2019年就脱贫了,我的任务就是巩固脱贫成果,不让一户贫困户返贫,保证农户有持续性收入,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好基础。”在王明慧的规划下,以花椒为主导产业,富硒小米、连翘为特色产业的多点支撑产业格局正在稳步推进中。

  记者 李羿玫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