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作协副主席高树德:讲好“黄河故事” 延续历史文脉

2020-09-18 09:25: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高树德简介

  高树德,曾任尧都区文物旅游局党支部书记,现任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青年文学》《中华散文》等杂志发表作品。著有文化研究类作品《尧庙》《中华之根祖》《三圣宝典》;主编了《走进尧都》《尧都佛教》及《尧都寻根》等根祖文化丛书。

  临汾新闻网讯 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活动于9月18日至21日在我市举行。日前,市作协副主席高树德就“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内容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每一条大河,都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圣河,这里孕育出了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恒河文明等同样璀璨夺目的黄河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黄河文明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高树德开门见山讲述了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高树德认为,随着考古发掘成果的新发现,中华文明多源说兴起,北有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南有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黄河流域尤其是晋陕峡谷东折而去的黄河拐弯之处,史称河东、河内、河南“三河”,河东更被称作中国儒家文化的“伊甸园”,历来被视为三皇五帝建都建国的地域。以吉县人祖山为中心,东到山东聊城、西到甘肃天水广大的地域里关于伏羲女娲的故里、祭祀庙宇各处都有,仅吉县邻近的万荣、洪洞、霍州等地就有数处之多。从分布密度看,黄河东折的地方如史书上所说的建都建国之地更多。

  晋南处于黄土高原的东部,从纬度上看处于中纬度,气候适中,黄土疏松,便于动植物的生存生长,也便于早期生产力低下时期农耕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有史学家指出,凡水土流失严重、沙化严重的地方都是人类文明发生最早的地方。

  高树德说,晋南被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凝聚作用的熔炉,晋南乃至山西是中华文明曙光最为光亮的地带,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三十余年前我们还认为在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是云南元谋猿人。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切割刮削痕迹的鹿角、被火烧过的动物肋骨,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的实证。地磁测定西侯度地层年代,距今180万年,早于云南元谋猿人约10万年。180万年前山西晋南就有直立人的活动,同时也证明晋南是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山西芮城匼河旧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及动物化石,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早期代表性遗址,距今约60万年。匼河遗址出土的石器与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出土的工具具有对应特征,之后的丁村文化是由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演变发展来的。

  丁村遗址距今12万—10万年。丁村遗址发现了7万年前的丁村人化石,3枚同属一个12岁儿童的牙齿,一块大约2岁幼童头顶骨化石,属于早期智人。其形态介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呈明显门齿铲形,表明他们是黄种人的直接祖先。

  位于黄河支流清水河下游的吉县柿子滩遗址,代表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层间的石制品特别丰富,并有少量的动物化石,是我国目前发现距今2万—1万年间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石制品组合特征呈现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西部风格。同时柿子滩遗址还发现了山西迄今最早的两幅岩画绘画作品,由赭红色赤铁矿粉涂绘而成,一幅为裸体女性图,一幅似狩猎格斗图或舞蹈图,表明当时人类已经有了用图画的形式反映生活的要求。

  距今10000年-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村落生产中使用的磨光石器、烧制陶器,种植业、农业、饲养业开始出现。进入新世纪,考古学家在山西襄汾陶寺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址、宫殿遗址和天文观象古遗址,从考古学上证明了五帝之一的帝尧建都临汾的史实。山西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中心区域,遗址达2000多处,大部分遗址聚集在临汾和运城所在的晋南地区。可以说,华夏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重心一直在黄河拐弯的“三河”。

  因此,时至今日,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优秀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努力让黄河文化走进中国老百姓乃至世界各国游客的美好生活。

  记者 王长波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