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信:“高品质生活”靠共建共享

2020-03-12 09:45: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2020年伊始,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我省“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我们需要认识到:高品质生活,是指对全省进入决胜期切实满足人民更幸福生活的准确概括,是我省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与归宿。那么,什么是高品质生活?怎样过上高品质生活?我认为概括起来,准确理解并全面实现“高品质生活”,必须要在“量、质、彩、雅、界、网”这六个字上下功夫。

  有“量”的高品质生活。首先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这意味着美好生活具有可能性。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也在持续提升,美好生活“量”的积累正在不断丰盈。而未来的美好生活、高品质生活势必构建于更多元化的“量”的积累,实现必要存量和增量的协调统一。

  有“质”的高品质生活。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财富的积累,进入新时代的人民群众,在单纯“量”的有限性需求满足之后,受尊重、要平等、求正义、振民主、行法治、有自由、享生态等不同“质”的需求越发深入人心。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美好生活需要”与“高品质的生活”还会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从而在“质”上提出更美好的愿景与更高的品质。

  有“彩”的高品质生活。闲暇时间是美好生活、高品质生活实现的自然条件,其不可逆特性决定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一定要有属于自己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因而,在劳动人民日益增多的休息闲暇时间里,如何将生活安排得既健康活泼又丰富多彩,则成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某杂志以“你用何种常态方式度过自己的业余生活”为题对100个读者做过的抽样调查显示,选择健身锻炼、读书学习(观听讲座)、外出旅游、书法绘画、烹调美食、弹奏乐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掌握另外一门工作技能等方式的比例较高,体现了“彩”的趋势。

  有“雅”的高品质生活。“质”的变化,伴随着“雅”的需求:政治稳定让人安心、国家强大使人从容、国际地位提升令人更自信、生活富裕使人知礼节、学有所教让知识改变命运、辛勤劳动让人创造财富、道德重归提升生活品位、核心价值让人陶冶高雅情趣。培养塑造一个民族美好而适度的高雅需求,是保证国家永续发展的人文张力和文化软实力。“雅”,应引导人民需要,端正消费理念,塑造优雅氛围,夯实精神防线,构建和谐社会,抵制各种庸俗、腐朽的生活观、婚姻观、家庭观的侵袭,增益消费中的文化含量与精神质地,实现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共“富”,这些才是更值得赞扬的美好生活与高品质生活的真谛。

  有“界”的高品质生活。心中有畏、有戒、有尺,也就是有界、有底线,才能实现美好生活。一旦越出界限、底线,就不能实现美好。对于民主、自由、法治、公平、财富的需要,应该接受社会主义制度框架的约束,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上来正确审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基于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初级阶段,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逐渐现代化,依托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解与包容。

  有“网”的高品质生活。学会“高品质生活”,还必须学习与掌握互联网及大数据的网络技术,从而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消费、共享经济消费、现代供应链消费、人工智能消费、人力资本服务消费等等方面成为行家里手,能够运用自如。就比如目前最简单也日益普及开来的线上学习交流、网上购物淘宝、网上购票(火车、飞机票)、滴滴约车、网上办金融、网上叫外卖、支付宝付款、微信支付、拼多多、抖音等等。当前日益流行这样一句话:“仅用一部手机,就把一切都办了!”这难道不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体现吗?

  如何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实现山西人民高品质生活?正如党的十九大指出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共建共享。唯有参与共建,才能实现共享,人民向政府、个人向社会、自己向他人的单向索取,没有互惠与反馈,注定无法兑现美好。幸福属于奋斗者,人民既是美好生活需求的主体,也是参与为他人和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客体。人民群众作为美好生活的追求者,也必须是他人美好生活的提供者和支持者。立足现实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既要增量提质,更要懂规守界。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