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0月13日至17日,我市第二阶段“讲好我们的小康故事”主题采访活动顺利进行。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来自新华网、中新社、《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山西画报》、《临汾日报》、临汾广播电视台等13家中央、省、市媒体的15名记者,走进乡宁县、吉县、大宁县、古县、安泽县,进农村、入企业、看产业,用笔端、镜头、话筒,采撷“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素材,感知临汾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兴旺推动就业增收
“目前,产业集聚区已有8家企业签约9个项目,已开工山西吉美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吉美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吉县君梓天然气有限公司等6个项目,正筹备开工3个项目。”吉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服务中心规划建设部部长芮振民介绍,在核心区内,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6个共5.2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开工4个共1.8万平方米,产业集聚区各个项目的落地投产,将为吉县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可观的利税收入,必将成为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高地、主战场。
走进大宁现代农业花卉双创示范园,红掌、凤梨、仙客来等数万株盆栽花卉在花卉大棚内竞相绽放,阵阵花香扑鼻。在这里工作的道教村村民冯爱红说:“现在每年光劳务收入就有3万元左右,加上土地流转金,这一年的收入也非常可观,在这里工作不仅环境好,而且就近就业还能照顾到家里。”
“客厅的地砖干净锃亮,宽敞的卧室温馨舒适。”这是记者团走进乡宁县尉庄乡易地搬迁的仁义新村脱贫户闫耀杰家时的第一感觉。说起新房的居住环境,闫耀杰满脸笑意:“从没想过自己还能住上100平方米的新房子,比以前住的房子好太多了。”如今,闫耀杰一家不仅住上了新房,妻子还在村里的扶贫车间找到一份工作,每个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再加上他自己挣的钱,一家人生活美滋滋的。
“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
走进大宁县曲峨镇白村,漫山的树木枝繁叶茂,筑起了道道绿色生态屏障。记者团一行在该村购买式造林小流域生态治理现场临高远眺,眼前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山西日报记者张志刚感慨道:“大宁的山绿了,环境好了,村民富了,依托购买式造林,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自从购买式造林工程开始以来,头两年都有1.2万余元的收入,现在更是达到了2万元,比以前的收入高多了。”白村欣达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员冯还堂告诉记者,以前,他家因学、因病致贫,这两年在合作社干活,不仅脱了贫,生活还越来越好,真的是绿了荒山富了民。他现在确权的林权有100亩,每亩地每年还有5块钱的补助,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绿色银行”。如今购买式造林已经显示出成效,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的幸福之路也越走越宽。
“全球连翘在中国,中国连翘数安泽。”安泽县素有“大药场”之称,是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安泽连翘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于今年9月17日成立,已投入资金500余万元。9月份以来,该公司收购连翘叶干叶2.25余万公斤,截至目前,已制白茶17000饼、老白茶8000饼。安泽县政协主席高成锁说:“今年以来,安泽县委、县政府出资200余万元购回炒茶锅,免费发放至全县各乡村,并聘请制茶专家实地进行全民技术培训。如今,连翘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以赛促学,以赛促全民采集、炒茶制茶日渐成为常态,真正让安泽的绿水青山变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乡村旅游带火一方经济
古县石壁乡三合村充分利用“天下第一牡丹”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集观景、购物、餐饮、休闲为一体的景区综合商业服务一体化模式,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同时,成立古县三合丹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通过组织群众民俗表演、游客接待、礼仪庆典等活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还引进红橡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红橡树50余亩培育基地,依托牡丹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旅游示范村。村民纷纷称赞:“村里务工的选择多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吉县屯里镇太度村“厚川味道体验地”乡村旅游,以“品尝传统美食,体验乡村风情,游览古村院落,弘扬德孝文化”为主题,推出了特色小吃、院落休闲、民俗体验等项目,通过让农户参与,集体管理,共同获利。村民张五顺说:“节假日期间,前来旅游的游客很多,去年我这个农家乐就有1.5万元的收入,加上旅游淡季我外出务工的收入,一年的入账相当可观。”
活动结束后,记者们纷纷表示:“通过5天的进农村、入企业、看产业,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老百姓的笑脸,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入一线用我们的笔和镜头,向外界讲述更多的临汾人民走向小康生活的生动故事。”
记者 刘文军 白洁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