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襄汾县襄陵镇党委、政府抓牢群防群治这个关键,凝聚镇村干部合力,突出党员先锋模范,打造一支“有责任、有热情、有亲情”的“硬核”抗疫队伍,全民参战投入到这场战“疫”中。
领导指导有力
襄陵镇运用“123456”工作法,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应对、第一时间落实,立体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把全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疫“防火墙”。
一“听”,即听党指挥。襄陵镇充分发挥党委核心作用,29个党支部700余名在村党员签订《党员疫情防控承诺书》,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二“查”,即排查人员、严查作风。通过党员干部摸排、包村干部跟踪,与镇卫生院、派出所联系和群众举报等形式对全镇29个行政村1万余户、4万余人进行了排查,对7家企业、100余个商铺进行了排查。镇纪委积极履职尽责、有效发挥作用,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专项检查。三“报”,即每日报告返乡人员数、外籍入村人员数、重点人员体温情况。确保新增立即上报,疫情及时掌握。四“治”,即治集市、治垃圾、治污水、治禽畜。取消了两个集市点的赶集活动,并通过张贴公告、大喇叭等宣传;全镇29个村全部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共清理清运垃圾180余吨,清理秸秆、固体废弃物、柴堆90余处,清扫保洁面积5000余平方米;生活污水无序排放进行了专项整治;镇畜牧站为全镇养殖户发放消毒液50余瓶,进行集中大消毒。五“防”,防输入、防感染、防蔓延、防失控、防恐慌。各村配备值班人员,设立疫情防控宣传动员点,对出村人员一律登记,对进村外来人员一律劝返,并做好体温检测和人员登记;每天组织对农贸市场、村级广场、垃圾点、大街小巷等进行消毒;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管好自己、亲属,协助村工作人员劝导村民少出门、不串门、不聚集;下发通知,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红事一律延迟、白事一律从简;发布《襄陵人,请别再固执了》等,做好舆论引导。六“宣”,即采用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村广播、流动喇叭、美篇、微信6种方式进行宣传。在醒目位置悬挂横幅183条、张贴海报1800张,利用村广播不断播放《十禁止》《十带头》3000余次,流动喇叭播放防控注意事项500余次,美篇14篇,微信转发100余条,营造浓厚的疫情防控宣传氛围。
镇村干部出力
逐级“包联”全覆盖。一是镇干部包村全覆盖。做到村村有镇干部分包,负责组建所包村疫情防控工作队伍,全面推动所包村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村干部包街(队)全覆盖。根据各村实际划街或队,由村“两委”干部进行分包,逐户建立排查台账,坚持动态管理,对所包区域内人员的外出情况、身体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党员、村民代表包户全覆盖。结合党员和村民代表居住地或党小组、村民小组设置等情况,做到每户有人分包、有人负责、有人监管,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每日对所包户进行一次排查上报。规范建立微信群,下达指令、安排工作、宣传政策和防控知识,及时汇总各村反映的问题,协调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严控的工作格局。
党员带头发力
襄陵镇党委把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在各村共发放党旗88面,设立北街检查站、东街坝口2个临时党支部,设置党员先锋岗102个,组织党员轮流值守,对过往车辆、人员进行劝返、登记、检查,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广大党员佩戴党徽、毫不退缩,争当防控“排头兵”,从义务报名值勤到义务喷洒消毒,从捐赠口罩、体温计到捐款,从大街小巷巡逻到“无情”劝返群众,从交通管控到宣传引导,处处都有党员的身影。他们通过捐款捐物、义务值守、做好后勤等各种方式为一线提供帮助、解决困难、开展服务,他们凝聚在鲜红的党旗下,担当疫情防控地宣传员、劝导员、监督员和战斗员,让党旗在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爱心奉献给力
襄陵镇始终把抓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用真干实干和真情实意换取群众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让群众成为这场防疫战中的最强“储备”和最大“合力”。各党支部广泛动员在家大学生、村民踊跃报名,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北街村妇联主任郑红玲,顶起防疫半边天,送包子、茶蛋,保后勤,让值班执勤人员感受到冬日的温暖;李村70余名大学生主动请缨,负责值勤站岗、义务巡逻等工作,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展示了青年学生的担当。截至目前,全镇共有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防控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和志愿者个人意愿、特长,同岗不同责,积极有序开展秩序维护、站点检测、出入登记、信息统计汇总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积极贡献力量。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企业、个体经营户、退休干部、村民等各界人士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表达爱心、助力抗“疫”。“乡贤们的义举,极大地支持了全镇的防疫工作,他们在大难时刻彰显大义,危难面前挺身而出,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镇党委书记张国新说。
(裴欣欣)
校对 贾晓华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