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在讲述抗疫故事
临汾新闻网讯 “如果再重新选择一次,你们还会冲向湖北抗疫一线吗?”主持人话音刚落,“一定会,绝对会!”三名白衣战士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道。话音未落,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响起,百余名小记者奋力地拍打着小手,向白衣战士传递着满满的敬意与崇拜……
感人故事,感动你我!学习榜样,方成栋梁!为培养小记者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致敬抗疫英雄,学习甘于奉献的大爱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8月9日下午,临汾日报小记者团邀请临汾市中心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王艳艳、史志明、吴晶为小记者们面对面讲述抗击疫情中的感人故事……
一次义无反顾的前行
本场故事会首位开讲的嘉宾王艳艳,是临汾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也是我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同时是山西“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曾荣获临汾市“五一劳动模范”称号。
“疫情初期我和同事们就纷纷报名要求支援湖北,我无数次设想过出发的场景,可还是没想到这么突然。农历正月十六凌晨一点半,一个紧急电话打来,出发的日子到了。从通知到集结只有6个小时的时间,没有预警没有准备,31名队员从我市8家医院赶往高速路口,有的人刚下夜班接过家人打包的行李直接就走。”王艳艳讲述着出发时的场景,而这也仅仅是感动的开端。
王艳艳的讲述瞬间让整个现场鸦雀无声,她继续讲道:“登上大巴队员们相望无言,气氛凝重,车辆驶出临汾后,车厢里电话声开始此起彼伏,有安慰父母的叮嘱老公的担心孩子的,有的还在向同事交代住院患者的病情,有的甚至还没告诉家人自己要去支援武汉,出发了才打突击报告。到达太原武宿机场后,两架飞机载满了全省300名队员冲上云霄,面对未知的一切,我们起飞了。可当我们的双脚踏上武汉的土地时,空荡荡的机场只听见我们沙沙的脚步声。接送我们的大巴缓缓行驶,一路上空荡荡的不见人影,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液的气味……”听到王艳艳讲述的当时武汉的场景,现场的小记者们仿佛身临其境,紧张地屏住了呼吸。
王艳艳他们支援的医院为江汉方舱医院和袁家台医院,江汉方舱医院作为武汉市开设的首批方舱医院之一,投入使用最早、床位最多、累计收治患者最多、康复出舱患者最多,共收治1800多位患者。王艳艳讲道:“方舱医院是我们第二支队伍的主战场,大家对方舱医院不是很了解,没有经验。我在驻地一有时间就拿起手机,搜索关于方舱医院的报道,同时与队员们交流研讨,尽量让大家做好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即便如此,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还是感到非常震撼。每个人要照护几十甚至上百位患者,脚不离地,大家一直在走、在跑。第一次查房时,我发现身后有个年轻的协警跟着我。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总是跟着我。走到第二个病房时,我终于明白了。方舱医院内有很多年长的武汉本地人,跟我们说话时用方言,双方交流比较困难。协警充当了翻译的角色,他也在力所能及地帮助医护和患者。”
王艳艳讲述了让她记忆很深的一个故事:“方舱医院相比大医院条件有限,我们对着灯光举着胸部CT片,手指病灶,比对片子,和患者交流病情,患者会不自觉地凑到我们跟前一起看片子。如果是平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也不会多想。可是,我拿着片子给一位阿姨边指边说,病灶明显变小。她高兴地笑了,连连说着感谢的话。突然,她下意识地后退两大步,一脸歉意地对我说:‘医生,对不起,我不应该靠你这么近,我们这么多人都是确诊病人,万一不小心,把你们给感染了,我们怎么对得起你,怎么对得起你的家人啊!’在武汉,我很少跟家人视频通话,选择了支援武汉就选择了和哭泣绝缘。不曾想,阿姨的这句话,让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对阿姨说:‘没关系,我们是一家人,只要你们好了出院回家了,就是我们所有医生的心愿,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回家!’”
最令王艳艳难以忘怀的是“一袋萝卜”。支援武汉的十多天后,医疗队要去另一个地方开会,“大巴行驶在空无一人的武汉大街上,我透过窗户看到街道两旁的小区门口堆放着一袋袋物资,而这些就是武汉1000多万人民当天的食物。”讲述到这里,王艳艳忍不住泪水,“这就是封城,这就是武汉人民的付出,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真的是为了大家舍弃小家,没有人有怨言……”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王艳艳的讲述还在继续,她向小记者讲述着这一场她一生难忘的经历,而此时台下的小记者和家长们早已红了眼眶,偷偷抹起了眼泪……
一位同行榜样的力量
吴晶是临汾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护士,是我市第三批支援湖北武汉医疗队队员,支援医院为武汉市肺科医院,作为90后的她第一次接过了社会责任的接力棒。
“我是2月18日下午3点到达武汉,和山西省医疗队共同接管武汉市肺科医院,一个拥有64张床位的重症病区。”90后的吴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当时内心有些惶恐,因为即将面对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所有的工作从零开始。我也很担心家里8个月大的孩子,但是家人很支持理解我,尽量不影响我工作,在武汉的40多天时间里很少给我打电话,每次问宝宝好不好,家里人都说好,不让我担心。”
“在隔离区,高龄的重症患者很多,大小便失禁情况时有发生,经常是秽物弄得到处都是,但没有人嫌脏,都是尽可能救治、收拾、处理。”在吴晶的讲述中,小记者们仿佛置身其中,被感动着鼓舞着,被深深震撼着。
而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中,还有一位吴晶最为崇拜的医护人员“郭妈妈”,郭妈妈是时任临汾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郭淑明,也是我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在郭妈妈的带领下,吴晶一行人出色地完成了在肺科医院的救治工作。
吴晶讲述了郭妈妈的故事:“有一位重症患者年近50,住院后什么都没有准备,郭妈妈把自己出征前准备的新拖鞋、毛巾等生活物品都送给了她,还陪她聊天缓解患者孤独苦闷的心情。康复出院时,患者动情地对郭院长说:‘我们是同龄人,非常感谢你的照顾,原本我来这里已经做好必死的准备,也写了捐献遗体的同意书,是你们不顾一切把我从鬼门关上拉回来,我一定要去山西看看你们生活的地方,要让孩子考山西的大学,要向你们学习!’”
一份医患共筑的情谊
史志明是临汾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是我市第三批支援湖北武汉医疗队队员,支援医院为武汉市肺科医院,也就是俗称的重症区。他曾荣获2019年度临汾市百名好医师,山西“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钻研医术治病救人在左,家国担当社会责任在右,我自愿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方,在条件最艰苦的战场上接受最酣畅淋漓的历练。”史志明讲起了他在1月23日所写的支援湖北请战书中的内容,“面对这样的疫情,我必须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召唤,这是抉择是使命,更是责任!”
接下来,史志明讲述了他在武汉和一位病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从医10余年来,在日常查房交流病情时,我会习惯性地握住病人的手,这样患者心里会更踏实、更温暖,也更有信心。我曾握住过布满老茧粗糙变形的农民的手;也握过青筋暴露短粗有力的工人的手;也感受过一双双软弱无力的手在给予信心后的坚强与信任。然而,当我隔着三层手套握住第一个接诊病人的手时,我感觉不到十指相握传递而来的温度和力量。这是一位63岁的女性新冠肺炎患者,她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还能活吗?’我生平第一次被这样的绝望震惊了。通过调阅病历得知,她2019年2月确诊乳腺癌,之后手术、放疗、化疗,一直到2019年10月,一年大部分时间她都是在医院度过的,期间承受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今年1月,她和爱人先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治疗,住院、转院、隔离,反反复复已经一个多月了,虽然一直在接受治疗,但发热、乏力的症状持续不见好转。”
讲到这里,史志明稍作停顿,调整了一下自己略有哽咽的声音继续讲道:“职业经验告诉我‘医病更要医心’,这个病人更大的症结在于心理的恐惧和无助。为了平复患者的心情,我穿着憋气、闷热的防护服对她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心理疏导,并根据最新的诊疗指南调整了治疗方案,又根据中医专家的意见加用了中药治疗,同时鼓励她配合医护人员一起战胜疾病。为了便于沟通,在出舱时我还专门给她留了微信,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微信号成了我们沟通病情、相互交谈、加油鼓励的桥梁。经过16天的精心治疗,这位病人终于康复了,阿姨动情地说:‘史医生,您医术高、办法多,还有耐心,是您的鼓励我才能活下来。微信我会一直留着,记住您的样子,我将永远感激山西人的无私帮助,永记这份深情厚谊。’”
讲述最后,史志明向小记者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其实,关心与爱护、感动与温暖时常在病房上演。在武汉度过的43天是我人生中最丰满的经历,也是经受历练、相互学习、相互感恩的43天。记得巴金先生曾经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小记者们,我希望你们做一个爱国的好少年,你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也会成为祖国未来的英雄。英雄就在你我之间,正是因为有了灿若星河的平民英雄的存在,中华民族才能历经一次又一次考验,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走向一次又一次辉煌。祝福你们成为你们最想成为的样子!”
记者 赵玉峰 赵俊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