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安泽县和川镇沁河庄村,70年来从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上交过一起民事纠纷案件。6月初,记者来到这个依山傍水的新农村,沁河水绕村而过,山清水秀,土地肥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村的‘1+3+X’治理模式,不但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零上访、实现了零事故、做到了零案件。”沁河庄村党支部书记弓志胜介绍,全村142户415人分布在2个自然庄上,全村耕地面积2409亩,主要种植优质玉米、小杂粮、中药材等农作物。畜牧业主要以牛、羊、鸡为主。按照“党委引导、农民主体、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该村把“三零”单位创建与稳步推进乡村治理、坚持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起来,紧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平安建设的瓶颈问题,健全“三治融合”治理方式,坚持前置防线、前瞻治理,以和善居民、和美家庭,促和睦邻里、和谐村居。
强化“四建举措”
推进“1+3+X”治理模式
沁河庄村村委会主任高党成告诉记者,“1+3+X”治理模式中的 “1”,即建立一个由党支部统一领导的管理架构,协调处理本村各项工作,关键是“重心下移”,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3”,即由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三支队伍”组成的核心团队,负责管理本村各项事务,关键是“横向发力”,防止条块分割,实现工作资源的整合共享;“X”,即由若干名热心村民、有威望的老党员、种养大户、致富能人等组成的义务委员队伍,参与村级事务,关键是“凝聚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各类别人员作用特长,汇聚服务群众、和谐稳定的“正能量”。
该村通过建好阵地、建强支部、建硬队伍、建立制度的“四建”措施,以“一室一公开一保障”建设为重点,将涉及法治乡村、平安乡村、“三零”单位的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定量定型、统一上墙、固定设展,保障专职党务干部配备完好,保证“阵地建设标准化、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同时,发挥村“两委”干部的示范作用,明确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对乡村治理、“三零”成果的责任,落实好村干部联点包片、联亲带友制度,明确帮带和督促责任,起到“一人带全家、全家带四邻”的效果。同时,结合实际出台了村“两委”干部“治陋习、树新风、十不准”规定,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综治网格化管理制度, 按照“人随事转、人在网中,信息集合、一网打尽”的宗旨,让网格员成为政策的“宣传员”、事情的“代办员”,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快速反馈与联动处理机制,真正做到网格不漏户、管理不漏人。
用好“四个坚持”
“前端式”防控矛盾
“村里几十年没有刑事案件,在咱村邻里之间拌嘴都要当作大事来对待。”高党成说,多年来,沁河庄村坚持源头治理,“前端式”防控矛盾,及时发现和准确把握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事要解决”为基本原则,充分发挥“三级合议”制度优势,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化解在农村。坚持以法为基,“零距离”化解矛盾,引导村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针对不同矛盾纠纷采取分级合议,切实做到情况能稳控、矛盾不上交,把党群关系优化在基层。坚持以德为先,“宽领域”开展活动,按照“引导有方向、评判有标准、学习有榜样”的要求,深入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文明户”等评比活动,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坚持以民为本,“协商性”参与决策,实行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协商活动,让村民提前了解政策。还将“三零”单位创建与“爱心超市”建设一体推进,将矛盾调解、邻里和谐、家庭和睦纳入积分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实现“三零”效果的积极性。
紧盯“四个重点”
营造出良好环境
“社会安定了,村里团结了,农民生活更好了。”现年81岁的沁河庄村第三任党支部书记刘万经,虽已退休40年了,但在村里威望颇高,村里大事小情他都知道,村民有什么矛盾纠纷,他也总是帮忙调解,他说:“安泽县是荀子的故乡,也是革命老区,沁河庄是岳北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刘少奇先后两次来到沁河庄,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留下了光辉足迹。知法守礼在这里有着悠久传统,沁河庄村的村规民约就是大家遵循的行为准则,村民们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按照点上示范、线上提升、面上推进的总体思路,该村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整治作为突破口,实行党员“五包”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了环境有人管、垃圾有人扫的良好局面,并通过不断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抱团式”发展产业,为“三零”单位创建提供物质保障。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红色旅游,着力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增收致富,通过群众受益促进矛盾减少。“针对性”宣传引导,为“三零”单位创建提供舆论保障。把“三零”单位创建与稳步推进乡村治理、与各类评比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挖掘、选树先进典型,营造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
记者 白洁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