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段禹光在制作陶制品。
临汾新闻网讯 很多人都有玩泥巴的童年,而他却执念半生,在泥巴里寻古创今。
在尧都区红陶坊陶艺工作室,陈列的每一件陶制品都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每一片瓷瓦断片都燃烧着往昔窑火的炽烈。主人公段禹光年届中年,民族风盘扣服饰,既有艺术家的儒雅,又有窑工的粗犷。
如今,许多文化达人愿意以访客身份到此访学,若非寻访一件陶器与历史对话,便是寻找一种精神滋养生命。
“迷上陶艺,就做一辈子的陶艺人”
段禹光出生于尧都区县底镇庞杜村,从小热爱美术,上大学时在山西师范大学工艺美术专业与陶结缘。
“上大学时跟随张尧老师在校园建窑,虽因环境原因取缔,但张老师亲自动手、扑下身子搞专业的精神植入我的骨子里!”张尧,贵州人,曾在山西师大任教8年,现已是国家级制陶专家,段禹光常以“恩师”称呼。
没有窑,何学陶?段禹光把张尧老师带到了距离学校18公里远的庞杜村,他自家的庭院,新建了窑口:“我们整天捏制、一遍遍地烧制试验,经常24小时不合眼,在陶土里挥洒想象力。”
1996年毕业后,段禹光成立了个人陶艺工作室,开始了一名职业陶艺师的创业之路。24年了,他说,迷上陶艺,就做一辈子的陶艺人。
“恢复平阳窑,我辈重任”
2000年,市区鼓楼广场、贡院街开始改造,宋代和元代的生活区暴露出来,挖掘断面发现陶瓷残片,精致的器型和精美的釉色吸引了收藏家的眼光,“平阳窑”以时代符号的形式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
当收藏界在寻根溯源的时候,“学院派”段禹光和他的老师已经开始平阳窑的研究了。他说:“平阳窑是古临汾所属范围内陶瓷窑场的总称。现在确定的遗址是在龙祠、峪里一带。从陶寺龙盘彩陶,到秦汉绿釉陶,到隋唐黑白釉瓷,再到宋元油滴釉瓷,平阳窑见证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是民窑艺术中不可磨灭的一页。”
山西博物院文博研究馆馆员孟耀虎是省内陶瓷专家,曾说:“平阳在元代的时候多发达啊!我们所知道的平阳窑百花齐放,烧造品种很多,烧造水平也很高。”
段禹光对平阳窑的构想愈来愈迫切——恢复平阳窑。他说:“老祖先的工艺凝结着智慧,应该让那个时候的辉煌在我们这一代手里重新焕发光彩!”
“为陶痴狂,因艺坚守”
“我在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继续求学深造,2012年考取了师大美术系的研究生,遇到了李晓庵和宋雪梅老师这对艺术伉俪,他们一直支持我走到现在!”段禹光说。
“不是所有人都能为艺术坚持下来,只有切实从艺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坚持20多年的不容易!”李晓庵,师大美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段禹光的研究生导师,他的另一个“恩师”,“平阳窑中最典型的器型,叫直口斗笠碗,工艺已经失传,油滴釉也没人会做了,但他用十几年工夫烧制成功,这其中的脑力、体力、时间是无法计算的,我很佩服他的坚守。”
为了传承和创新古老的平阳窑技艺,段禹光走访老窑工,不断试验改进,一遍一遍在烧制和重来中兜兜转转,花光了所有积蓄,像蚂蚁搬家一样,扩建了工作室、建起了煤窑、引进了气窑、购进了设备……一个设施齐全的现代平阳窑厂初具规模。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段禹光的“金刚钻”,就是烧制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积累了“绝技”。
慧眼选材得珍土。作为平阳窑的代表,红陶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选土是先决步骤。“五色土含铁量较大,烧出来像铸铁作品,很有厚重感和沧桑感。”段禹光介绍。
古法塑形蕴味深。段禹光总是用泥条盘筑法为作品塑形。“采用泥条盘筑法做出的产品柔韧性、塑造性更强,看似随意,却饱含深意,有利于异形作品的创作和塑造、有利于把创作者的思想融入其中。”段禹光说。
配制釉料有“秘方”。釉水的颜色、上釉的薄厚会直接影响釉色的呈现效果,特别是油滴釉成功率极低,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存世成品少之又少。他说:“根据作品的功能造型采取不同的施釉方法,上釉时必须全神贯注、慎之又慎。”
“火眼金睛”把火候。在不同的烧成温度和窑炉中,陶瓷作品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温度和火候是关键。“几度之内定成败,平阳窑的核心技术就在于火候的把握。”段禹光说,“古代烧窑火候主要靠眼力,现在用温度计,科技含量高了许多,但经验和精准问题,是窑工的绝活所在。”
“段禹光身上最闪光的,是他传承了窑工的执着精神,这种执念不同常人。”宋雪梅说。多年来,李晓庵、宋雪梅夫妇和段禹光的关系已经亦师亦友,批评、鼓励、支持、帮助已成家常便饭。
如今,段禹光的平阳窑陶艺作品已经数度获得国家级展览大奖,临汾市五一劳动奖章、临汾市“平阳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尧都区委联系专家及优秀人才等一大批荣誉也实至名归。
记者 卫博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