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大宁县城沿临延线西行约12公里,路边一个村容整洁、颜值颇高的小村庄尤其引人注意,它便是曲峨镇道教村。
徜徉村中,一座座沿街而建的房屋古朴恢宏,随处可见的党建景观精巧雅致;漫步田间,一座座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色光芒,绿色沃野涌动着丰收的希望……谈及这一切,村民们的话题始终离不开他们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贺鑫。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贺鑫格外喜欢的一句话。眼前这个思路清晰、作风泼辣、工作门道多的女子,自2020年7月被选派到道教村以来,扎根基层沃土,抓党建、履职责,解民忧、纾民困,思良策、谋发展,被干部群众称赞“是一位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
选育并重抓班子 凝心聚力谋发展
道教村,是大宁县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然而,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原有帮扶单位撤离,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年逾古稀、村“两委”成员大都在外务工,村里各项工作一度存在“断档”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贺鑫被选派到了道教村。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深知这一点的贺鑫,到村伊始便把抓班子、带队伍、促融合作为最紧要的事情来抓。那段时间,她广泛走访、征询意见、组织召开会议,将数名口碑好、学历高、想干事的年轻人吸收进村“两委”班子,尤其是选举产生新的村委会主任。重组后的村“两委”班子年富力强、充满干劲。贺鑫趁势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并通过责任区包片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规范村干部行为,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
选育“头雁”队伍,夯实基层堡垒。身为村党支部书记,贺鑫注重利用新时代农民理论讲习所开展党员干部政策理论学习,提高村“两委”班子的整体素质,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同时,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村级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贺鑫明白,想要干好基层工作,必须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于是,她带领村干部入户走访,了解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短短几天走遍了村里的大街小巷,对村里土地多少、主导产业和家家户户的具体情况一一进行了详细记录。而后,她又和村“两委”干部细致梳理各种问题的来龙去脉,征询群众意见,厘清工作思路,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道教村实际的工作措施。
2021年,大宁县启动美丽乡村“一纵一横”试点建设项目。作为试点村之一,道教村“两委”经研究确定了红色党建研学体验村的发展路径。在上级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大宁县邀请专业团队结合村庄实际,深度挖掘革命历史,以党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为主题,对道教村进行了整体设计。根据设计规划,村里相继建起了创意景观工程建筑、党建培训中心、党建活动文化广场,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街巷硬化美化、破损房屋修整等工程项目,打造了包括红心小道、红心议事厅、一颗红心涌向党等14个红色景观景点。
“红色党建”为道教村注入了灵魂,也带来了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目前,村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今年3月,道教村被评为了“临汾最值得去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时下,这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小村庄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参观考察团和亲子游、研学游团队的到来。
谈起数年来的变化,道教村原党支部书记房庭重深有感触地说:“自从贺鑫来到我们村,短短几年时间,我们村就成了全县有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各项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村里的环境面貌。如今,全村男女老少个个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正一心一意创业致富。”
2021年8月,贺鑫兼任了曲峨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她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很快就将曲峨镇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了加强基层党建、联系服务群众、夯实基层治理、促进共同富裕、凝聚党心民心的战斗堡垒。
大事小情记在心 细微之处见真情
“三农”无小事,桩桩件件见初心。只有倾听群众心声,摸清实际需要,把一件件牵涉群众大事小情放在心上、抓在手里,才能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点子上、做到群众心坎上。
浇地问题,曾是道教村村民的烦心事。原来,村里的水渠一到浇地时就会出现跑水漏水现象,烦不胜烦。
贺鑫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领村干部一段一段地排查,发现管道年久毁坏、多处破损、垃圾堵塞等诸多问题。对此,贺鑫多方协调解决了主要路段维修问题,剩下的问题则由村里集资,她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们一起动手予以解决。如今,渠水哗哗流淌,村民们浇地时再也没有出现跑水漏水的情况。
“现在,我们浇地方便多了,贺书记真是上面给我们村派来的好干部。”村民房红红说。常言道,小事连民心、小事连大局、小事显党心,基层干部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基层干部当亲人;基层干部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基层干部放在心上。
记者跟随贺鑫走进村北的一座小院,67岁的主人房文平闻声迎了出来:“贺书记,你们快进屋。”
陈设简单、干净整洁的窑洞里,一张扩洗的全家福被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这是今年在家里过年时拍的。”房文平指着照片介绍,言语里流露着幸福,笑容洋溢在他的脸上。
换作前几年,房文平很难有这样的笑容。2020年,他因心脏问题安装了起搏器,失去了劳动能力。此前一年,老伴李兰兰被检查出了肝硬化。突如其来的疾病不仅给老两口带来了身体上的病痛,也给家庭蒙上了因病返贫的阴影。
入户走访时,贺鑫得知这一情况后,很快根据政策规定把老两口纳入了监测户,并帮助他们办理了低保和慢性病认定。之后,贺鑫还会时不时来家里走访,和老两口唠嗑,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送上米面油等慰问品。
“现在我们有低保、养老金,看病有医保报销……”淳朴的两位老人动情地说,“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贺书记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最是“小”事暖民心,细微之处见真情。三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贺鑫认真找准查实村民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实际行动解决大家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了道教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兴村帮民富 乡村振兴动力足
时下,走进道教村的日光温室大棚,一垄垄绿油油的藤蔓上,一颗颗诱人的西红柿长势正旺。
“要是上个月来,这里种的还是甜瓜。”大棚管理员房双福对记者说,道教村的甜瓜素来以“脆、香、甜”闻名,今年6月上旬上市后深受市场青睐。他笑着补充道:“你再过个把月来,这些西红柿就变红了……”
一个个轮种蔬果的大棚,是村民们眼中的“致富棚”,倾注了贺鑫和村干部们大量的心血。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道教村地处昕水河畔,土地面积7123亩,多年来由于人多地少,种植粮食效益不佳。如何有效克服现实存在的“短板”,探寻一条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路子,曾是摆在贺鑫等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经过调查研究,他们根据道教村产业发展规划,积极落实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相关政策,盘活乡村土地资源,由村委会流转40余亩土地,建起了10座日光温室大棚,开始了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打造。
然而,2021年最强秋汛使这些大棚严重受损,纵然翌年进行了维修加固,不可预知的风险依然让村民们积极性不高。
面对眼前的窘境,贺鑫果断转变发展观念,采取“组织引路、干部带头、承包经营、利润分成”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结合村里的自然条件和土壤特性,主动对接山西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征询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发挥“头雁效应”,提升致富带富能力,依托道教村甜瓜种植的传统优势,由包村队长、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三支队伍一起出资承包经营,在大棚里进行甜瓜、西红柿和西瓜轮种,通过选取优良品种栽植、聘请专人管理实施精耕细作。
今年68岁的房双福就因为种植经验丰富,被聘为了大棚管理员。如今,他每天都会来到大棚上班,进行浇水、锄草、缠花蔓等日常管护,“一天工作8小时,每月有4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与房双福一样,道教村现有10个日光温室大棚用工均选用了本村村民,这一举措解决了15户20余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每年的务工收入总计达到1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每座大棚所获得利润按照一定比例计提上交,村集体每年可获得5万元承包费,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深知人才重要性的贺鑫积极吸引房华、房小龙、房志玲等青年返乡创业,由他们领办专业合作社,承包村集体农产品加工车间,创建“卫道缘品”品牌。如今,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加工车间采取“村集体+创业青年团队+农户”经营方式,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线下推广等方式,年销售额达100余万元,村集体发包收入每年2万元,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为本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实干诠释责任担当。谈及未来,贺鑫说:“作为一名选派干部,我将不辱使命,继续履行党员职责;不图名利,继续诚心为民办事;不怕困难,继续勇于担当奉献。”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