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安泽县冀氏镇的田间小路到蒲县山中乡的产业大道,从永和县阁底乡的旅游公路到隰县下李乡的梨果山道……在这些农村公路上,处处都留下了张强的足迹。
既然选择了公路养护工作,就要奉献公路养护事业,这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工作以来,张强全身心投入到公路养护事业之中,让一条条农村公路如鲜花般绽放美丽,让数千名农村闲置劳动力成为了合格的养护工人,让“临汾养护品牌”入选“交通强国优秀案例”。
日前,张强在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养护科科长的岗位上,荣获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自2021年担任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养护科科长以来,张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忠实履行职责。他主动思变,敏于执行,身上永远有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推动临汾市农村公路优良路率排名从全省第10名跃升为全省第2名,成绩背后,彰显着一名养护科科长的担当。
临汾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7250公里,里程全省最长,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是“省级指导、市负总责,县抓落实”,主体责任在县级。为充分调动激发县区积极性、全面促进管理养护责任落实,张强牵头起草了《临汾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绩效考核办法》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评价标准》,按照考核办法组成考核组交叉检查,通过考核发现不足和短板,明确提升方向。
为了落实考核奖励,张强把“先进县”的成绩牢记于心,积极申请财政支持奖补资金。同时,对于考核结果为“一般”的县局,他也做到“心中有数”,及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整改,闭环销号管理。奖优罚劣、奖惩并举,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有了衡量成绩和不足的“标尺”,17个县(市、区)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各县(市、区)管养积极性显著提升。
养路富民,助力发展,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养护工人们。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多由沿线村民承担,专业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弱,无法满足农村公路养护需求。怎样既能保证沿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收入有保证,又能提升农村公路养护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省市两级相继颁布了《实施方案》。获知消息后,张强从心里为养护工人们高兴,积极开展了养护工技能培训工作。为了让这项工作出成效,他积极和市人社局、财政局沟通,将全市农村公路养护工技能培训纳入人社局的培训计划和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这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近年来,张强实地走访全市137个乡镇、2031个行政村,累计行程15万余公里,广泛宣传普惠培训政策,发动沿线群众积极参与。在此期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就连孩子患病,他也只能留下牵挂和歉意,一如既往地奔赴需要他的地方忘我工作,坚守一线……
他的奉献和努力没有白费。2021年-2023年期间市交通运输局共举办培训班43期(144班次),培训农村公路养护工6708名,56%的培训合格学员与农村公路养护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全市养护工全部持证上岗,形成“临汾养护工”品牌,全市农村公路优良路率从2020年年底的72.04%提升至2023年的81.04%,养护工人均增收3000元/年,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被山西省交通运输厅选报交通运输部全国推广,总结的经验案例荣获“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交通强国优秀案例”。
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他对公路养护事业,充满着坚定信念和承诺。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是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的先行先试任务,临汾市下辖蒲县是全国115个县级试点单位之一,为了指导蒲县试出经验、成为典型,代表临汾、山西在全国交通系统舞台出彩,张强积极协调引进省内公路养护资深企业采用“路保姆”模式实施,有效解决过去被动性养护工程造成的养护成本高、使用寿命短、审批周期长等问题;指导探索推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构建养护资金保障新渠道,有效提升农村公路抵御风险能力和灾毁修复效率。
为深入推广蒲县管养体制改革做法经验,张强牵头搭线,长期守在当地,几乎走遍了蒲县县域内的所有农村路,为“蒲县经验”的总结落地出谋划策。最终,“蒲县经验”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邮政局“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全省仅2家),蒲县改革试点高分通过山西省交通运输厅验收。
数年来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张强付出了许多心血与汗水,然而他却无怨无悔。他常说,什么是雷锋精神?它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他要像雷锋同志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记者 杨全 孙哲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