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吕梁山脉深处,一条蜿蜒的山路上,总能看到陆健骑着摩托车、驮着医药箱的身影。
陆健今年46岁,是蒲县太林乡河底村卫生室唯一的乡村医生。他在这条山路上已经奔波了20多年,每天穿梭于河底村、辛窑村下辖的16个自然村之间,守护着1400多名村民的健康。他本是“外来户”,却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这里,用真心与付出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成为大家最信赖的“亲人”。
今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表彰名单,陆健喜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日复一日奔走在防病治病最前沿、用单薄身躯扛起一方健康的最好见证和褒奖。
“深知‘淋雨’之苦,更愿为他人‘撑伞’”
4月28日中午,记者从蒲县县城驱车前往陆健所在的河底村,沿着崎岖的山路蜿蜒而上,翻过一个个坡、越过一道道弯,跟着导航绕了几圈才找到“隐匿”于群山之间的村子。
此时的陆健骑着摩托车,刚刚为几名慢病患者送药回来。“到了农忙的时候,要凑大家中午在家的时间才能入户,不然就‘逮’不着人了。”他身材瘦弱,脸晒得有些发红发烫,边说边向村卫生室驶去。
陆健的口音一听就不是本地人,为何甘愿在山旮旯里当起了村医?“说来话长了!”忙完手头上的活儿,陆健讲起了一段往事。他生长于山东的一个山区,家里条件一直不太好。上高一那年,他母亲因双侧股骨头坏死做了手术,由于无力承担后续治疗费用,不得不提早回家休养,导致康复进度和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他为此常常感到内疚和无奈。
也是那一年,为了尽快还清母亲生病欠下的外债,陆健只能中断学业、外出打工。“因为曾经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他切身体会到山区百姓看病就医的种种艰难,心中不由萌生了学医、做村医的想法,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河南省濮阳市卫生学校社区医学专业。
2000年6月,陆健跟随父母从山东老家辗转来到蒲县薛关镇乔子滩村,并在村卫生室参与医疗服务工作,经过3年的学习与摸索,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乡村医生执业证及资格证。他心地善良、看病细心,在这里积累了很好的口碑和人气。即使后来去了其他村,乡亲们提到他还是赞不绝口。
为了守好农村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陆健从未停下学习的进步。他深知,医生是技术性很强的职业,给人看病容不得丝毫马虎,尤其是乡村医生,更得向“全科医生”转变,为此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培训,并通过成人高考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持续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
虽然前路漫长而艰辛,但陆健的内心无比坚定:“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农村家庭不再经历我所经历过的那种绝望。”
“扛起这份责任,就要踏踏实实干好”
2009年9月,经太林乡卫生院推荐,在蒲县卫健局(原蒲县卫生局)支持下,陆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正式在辛窑村卫生室任职,承担起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以及一般疾病诊疗和向上转诊服务等。
这里与蒲县的其他山村一样,地处偏僻、山高坡陡、沟壑遍布,村民们外出就医极为不便。陆健每天不分昼夜地骑着摩托车,翻身越岭去给有需求的村民看病,有的地方连摩托车都上不去,只能靠步行。
有一年冬天,陆健突然接到电话,距离辛窑村几公里的一个自然村里,一名9岁的小女孩高烧不退、急需用药。当时正下着大雪,路上积雪一尺多厚,摩托车根本无法行驶,但他丝毫没有犹豫,背上药箱就出发。环顾四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以往熟悉的小路不见了踪迹,前来接应他的女孩叔叔反复呼叫,却只听得见声音、看不到人影,陆健只能凭着感觉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艰难行进。
原本骑摩托15分钟的路程硬是走了两个多小时,陆健头发、眉毛、胡子上全都结了厚厚的冰霜,完全变成了一个“雪人”。他顾不上烤火取暖,而是迅速搓热自己的双手,第一时间为小女孩检查、测体温,发现她得了急性腮腺炎,体温已达40摄氏度。为了安全起见,陆健在用药后没有急着离开,彻夜观察小女孩的病情变化,直到第二天下午完全稳定下来,他才又背起药箱走进大雪中。
这样的紧急出诊,在陆健的职业生涯中不计其数。还有一次,陆健出完夜间急诊后,返回途中因天气恶劣、路况不好,从摩托上重重地摔了出去,随即感到一阵阵钻心的疼痛。“坏了,左胳膊骨折了!”当陆健被乡亲们送往医院救治后,检查结果证实了他的推断,按说这种情况至少要住院一周。但他心里放不下卫生室的工作,说啥都不愿意留下住院,只简单打了石膏固定左臂,就匆匆返回卫生室,忍着疼痛和不便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大山里的路坡陡弯急,天气更是变幻莫测,陆健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在风雨中打滑摔跤、寸步难行。但每每看到生病的乡亲经他诊治重获健康时,他心里就感到无比的幸福,“扛起这份责任,就要踏踏实实干好,受再多的罪、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先把病看了,给不给钱是其次的”
多年来,陆健以村卫生室为家,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遇到村民看病钱不够或是经济困难暂时拿不出来费用时,就给他们赊账、减免药物。他只有一个原则,“先把病看了,给不给钱是其次的。”
刘仙村是辛窑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民张大爷的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家里条件比较困难。多年前,陆健上门随访时,发现长期困扰张大爷的头疼、头晕等症状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必须及时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但是,张大爷因为治疗费用的问题,坚持要“扛一扛”。
母亲当年生病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陆健眼前,他不能让类似的经历在其他人身上再度上演。陆健紧紧握住张大爷的手说:“大爷,啥都别说了,治病最要紧,您的治疗费用包在我身上了。”
陆健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在他的精心治疗和管理下,张大爷的病情一直比较稳定,现在已是97岁的高龄,身体各方面情况都不错。张大爷最感谢的人就是陆健,陆健却说:“都是些小事,不值一提。您身体好,我才是最高兴的。”
乡村医生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劳务报酬又比较低。但是,每当村里开展公益捐助活动时,陆健都冲在最前面,出钱又出力。遇上困难群众、孤儿寡母来看病,他总是不收或少收他们的药钱。随着村里的空巢老人增多,他不仅上门送医送药,还帮忙做些家务活,打扫卫生、清理炉灰、疏通烟囱等,有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咱们这里出去不方便,你们要是缺啥日用品,我来的时候都给你们捎上,家里有啥活就捎带着都干了。”面对大爷大妈们的感谢,陆健常常这样说,“都是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用放在心上。我虽然不宽裕,但能帮一点是一点,我做的也只是一点点……”
“我会一直守在这里,跑到跑不动为止”
2022年,河底村和辛窑村的卫生室合并为河底村卫生室,陆健的服务范围更广了,服务对象也更多了。每名村民都牢牢记着陆健的电话,他也一直履行着“随叫随到、送医送药”的承诺,从来没有失约过。
“我好像感冒了,能过来看看吗?”采访中,河底村84岁的老党员王如真一打来电话,陆健不到5分钟就赶过去了,经过细致检查给老人开了对症的药物。老人感动地说:“这么多年了,陆大夫始终兢兢业业。一个电话,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都有求必应,对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
村里有多少重病患者、慢病患者、高龄老人、学龄前儿童,其中哪些患者需要调整药物了,哪些老人需要上门体检了,陆健不用翻电子档案都记得一清二楚,但家里的事情从来没有放在心上。多年来默默承担着家庭重担的妻子张丽红,是陆健最坚强的后盾,每当深夜出诊归来,总有一盏灯为他亮起,一碗热饭在桌上温着。
“我最亏欠的就是家人。”陆健说,这些年,妻子不仅没有抱怨,还在附近的煤矿打工补贴家用,一人扛起照顾老人、孩子的重任,用行动默默支持陆健的选择和决定。
其实,陆健的内心也曾动摇过,尤其是父亲得了场大病以后,女儿又考上了大学,处处都是花钱的地方,仅凭村医的收入难以维持。得知他有可能去外面的医院工作,乡亲们纷纷涌来村卫生室挽留他,“我们真的舍不得你”“你要是离开了,就没人管我们了”。陆健的手被大家攥得紧紧的,本就不愿离开的心愈发坚定了,他哽咽着说:“不走了,不走了,坚决不走了。就算你们让我走,我都不走了。”
陆健多年行走在山间小路,脚上的鞋磨破了无数双,摩托车也骑废了3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两个村的常住人口健康档案电子建档达98%,老年人健康管理达8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100%,慢病规范管理率达97%以上,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98%。
陆健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着医者的仁心与大爱,继荣获“山西省优秀基层卫生工作者”“第七届临汾市道德楷模”“平阳好村医”等诸多荣誉后,这次又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系统的最高荣誉之一——“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
对陆健来说,这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他朴实地说:“山路再难走,也要继续走下去。乡亲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大家。我会一直守在这里,跑到跑不动为止。”
记者 王德政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