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信仰之源 洗涤精神情怀
——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张敏
20世纪至21世纪之交,公众媒体千年伟人评选中,马克思多次当选为“千年第一伟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在于马克思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指引。所以,马克思是伟大的。马克思的伟大,还在于他人格的伟大——毕生为世界被压迫者和穷苦大众谋解放的“九死无悔”的人格是何等高尚、何等辉煌灿烂!所以,马克思不仅以他的科学理论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以他的伟大人格为全人类树立了光辉榜样。
一、胸怀世界、解放人类的崇高志向
立志为人类而工作,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确立的,他以后要从事的必须是“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表现出了他的胸怀世界、解放人类的崇高志向。为此,马克思坚守了一生。
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上仍然始终坚守他心中的理想。根据相关资料,凭马克思的学识、才华、能力,他至少有五条谋生的出路:经商、律师、教授、官员、专栏作家。但是马克思放弃这五种能让他过上中产阶级生活的职业。为了忠于自己的理想——为人类而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中,为全人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当我们回顾马克思一生践行“为人类而工作”的理想信念,就更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含义,这正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崇高理想的践行。
二、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治学境界
马克思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治学境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创作《资本论》。他把写《资本论》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如果从写《资本论》的第一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算起,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一共是10年;如果再往前追溯,早在1842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用了整整25年;如果从他1842年开始研究经济学算起,一直到他1883年逝世,《资本论》写了40年,就出版了第一卷,剩下的都是手稿状态。所以,《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经典巨著,还没有哪一本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像《资本论》这样,能够对一个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机制的分析达到如此科学的高度。
对学问的精益求精、严谨钻研使马克思获取了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
三、追求真理、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列宁曾为马克思写了一个传记词条:“1841年至1843年底,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着一个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过程。”青年马克思是青年黑格尔派。但是,他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通过参加德国莱茵省议会的“关于捡拾枯树枝要不要按盗窃罪论处”的辩论,使马克思头脑中的黑格尔哲学体系出现了裂痕,他开始怀疑黑格尔哲学。1843年4月,费尔巴哈写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强调真理在黑格尔那里是以头足倒立的方式存在着,我们只要把黑格尔颠倒过来,就能获得完全的真理。此时,马克思看见了费尔巴哈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思想共鸣。因此,在《德法年鉴》上,马克思发表了两篇文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实现了他的思想转变。马克思思想转变之后,决定和恩格斯共同写一本书来清算之前的青年黑格尔派思想,于是他们合写了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这是他们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整理他们发现的新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在1845-1846年联手创作了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系统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立,就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都是思想理论界的权威,马克思没有迷信理论权威,始终秉承追求真理、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的过程,又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创造性地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四、坚定顽强、勇敢无畏的革命情怀
报纸是马克思阐述自己观点的重要阵地,如《莱茵报》《前进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新莱茵报》《人民报》《纽约每日论坛报》等。马克思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具有战斗性、现实性、科学性的评论和文章,阐述和宣传自己的科学观点。
1847年,应正义者同盟的代表莫尔的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起草了一个纲领《共产党宣言》。
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一直非常关注巴黎公社起义的进展。马克思和巴黎公社领导人之间有过很多通信,他对巴黎公社事业有过不少具体的指导,提出过建设性的意见。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又热情地组织对公社流亡者的援助,而且一直把巴黎公社看作是“我们党”的事业。
马克思作为一名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革命家,用笔做武器批判资本主义、支持1848年革命和巴黎公社运动,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在马克思身上,革命家和思想家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五、重情重义、大爱无疆的性格特质
当马克思全力以赴进行理论研究时,他仍然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喜欢和燕妮一道在家里和孩子们听音乐、朗读诗歌、文学。孩子们长大后,马克思经常给女儿们送一些名著,和她们一起讨论书中的情节,以此来引导孩子们思考和理解问题,共同探讨人生的问题。因为他和燕妮都有着乐观的性格,总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所以,尽管生活艰辛,他们的家里却经常充满着幽默、诙谐、欢乐的气氛。
列宁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纵观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在为人类解放、无产阶级革命奋斗的过程中,他与恩格斯相伴一生、互相扶持。在二人长达20年的通信中,他们畅所欲言、无所不说、无所不谈,毫不保留地倾诉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告诉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牢不可破的。
马克思对工人阶级不仅有理论上的认同,也有情感上的认同。马克思曾经说,“人的兄弟情谊不再是空洞的词句,而是一种现实,人的尊严从他们劳累的身躯上向我们投射过来。”特别是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认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救助每一位公社战士。
因为马克思重情重义、大爱无疆,所以他收获了来自燕妮的世间最美好的爱情,也收获了来自恩格斯的世间最美好的友谊,收获了来自全世界无产阶级真挚的敬仰与爱戴。
结语
理论是一种力量,人格也是一种力量。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导师,也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导师。追溯信仰之源,洗涤精神情怀。今天,我们学习和感悟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牢记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