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星火紫琴

2021-07-12 09:21: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在翼城革命烈士陵园里,矗立着一通高达36米、用1298块花岗岩嵌贴的烈士纪念碑。1298块花岗岩,寓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的1298名革命英烈。他们如点点星火闪耀在广袤的唐尧大地上,历经千锤百炼,终以燎原之势照亮了翼城革命的道路。其中,有一个名字,将永远铭记在翼城人民的心中,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为翼城党组织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开启了翼城党史的新篇章。他就是翼城县第一位共产党员、翼城县党组织创始人、翼城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阎紫琴。

  追寻革命先烈足迹,我们走进了翼城县隆化镇紫琴村。紫琴村原名沟北村,后因革命烈士阎紫琴改名。为了缅怀英烈,激励后人,1951年中共翼城县委、翼城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沟北村更名为紫琴村。

  阎紫琴,名兴业,字紫琴。1906年5月出生于沟北村一户农民家庭,14岁考入县立第四高小,16岁考入省立国民师范,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员。

  触摸着窑洞窗棂上斑驳的印记,仿佛可以触摸到阎紫琴热血中涌动的脉搏。他在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太原市学联抵制英、日货的斗争和山西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并同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

  1926年2月,受太原地执委派遣回翼城开展建党工作的阎紫琴,在翼城县隆化镇南卫村的一个油坊里吸纳了进步青年郝寿山、翟九宫、行庆耀3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翼城县最早的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翼城县支部委员会。

  中共翼城县支部成立之初,郝寿山为支部书记、行庆耀为组织委员、翟九宫为宣传委员。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过20岁左右,但正是这群忧国忧民、志存高远的年轻人,悄然翻开了翼城历史新的一页。

  自中共翼城县支部委员会成立后,阎紫琴便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动组织群众革命斗争上,并率先在家乡播撒革命火种。1926年,翼城县第一个农民协会——沟北村党支部就成立在这座院落内。

  随即,农民协会如星星之火,很快在翼城大地形成燎原之势,营底、上吴、寨里、王七、两坂等村纷纷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迅速达到了500多人。

  1927年5月30日,由阎紫琴主持,中共翼城县支部在翼城县古城村文庙的所在地召开了纪念五卅运动两周年群众集会,翼城县农民协会会员和各界群众共2000人参加,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等口号喊声震天,农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然而,随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破裂,1927年,阎锡山对国民党山西党部进行改组,实行全面清党,大肆抓捕共产党、共青团员和有“共党”嫌疑的青年学生,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农民运动只历时一年多时间,就转入了低潮。1928年5月,阎紫琴不幸被捕,党组织活动和农民运动被迫停止。

  1932年秋,停滞6年之久的翼城党组织迎来了新的契机,阎紫琴被当局刑满释放,4年的监狱生涯,消磨了他的宝贵光阴,却丝毫没有磨灭这位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他以北关益生昌榨花店为掩护,千方百计联络失散的共产党员,想方设法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试图恢复党组织。

  1936年12月,山西牺盟会在太原开办1000名村政协助员参加的培训班,阎紫琴参加了此次培训,与薄一波领导的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和张友渔任书记的中共山西工委取得联系,得到了恢复翼城县党组织的指示,阎紫琴回到翼城,立即建立中共翼城县领导小组,后改组为中共翼城县委。自此,中断8年之久的翼城党组织得以恢复。

  1937年8月,阎紫琴同山西牺盟会特派员李丙辰在翼城建立了翼城县牺盟会。并参加了山西省牺盟会在太原举行的军政训练班和第一次代表会议。同年,中共翼城县委成立,阎紫琴担任县委书记。12月30日,阎紫琴参加了中央北方局在临汾刘村召开的党的会议,聆听了刘少奇、杨尚昆、张友清等人的讲话。会后,他认真贯彻党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发展与新任务》,组织夺取伪政权,组织抗日政府,创建抗日根据地。随后,抗日民族先锋队、抗日救亡宣传队、武装自卫队等抗日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迅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

  1939年11月29日,中共翼城中心县委在沟北村召开会议时,根据党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决定:党政群机关迅速撤离古桃园,党员隐蔽起来,党的组织转入地下活动,以应对反共逆流危机的到来。

  在撤退转移时,阎紫琴率领的北路,在途经浇底一带地区时,夜宿苜蓿古垛村,由于国民党马毓璜告密,被阎军43团抓捕,送往阳城县孙楚部岩山监狱。在铁牢中,阎紫琴仍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理论,动摇了顽阎营长的思想,当敌人决定对阎紫琴执行枪决时,该营长设计放了阎紫琴。

  虎口脱险的阎紫琴回到翼城,在十二月事变带来的白色恐怖中继续开展着恢复和重建党组织的工作,投入到开辟岳南和中条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之中。

  在对敌斗争中,阎紫琴很善于发挥群众基础,策反了阎锡山的五专署保安三支队队长马统三参加共产党。1942年3月,阎紫琴、马统三等人根据中共晋豫区党委指示,在岳庄村建立了翼城抗日民主县政府、中共翼城县委和翼城抗日游击队。至此,重新开辟了翼城抗日根据地。

  1942年,阎紫琴调任晋冀鲁豫边区民运科科长。2月,奉命参加中央北方局党校高级干部班学习和整风。5月,日寇疯狂扫荡,彭德怀副司令率领党校学员随八路军总部机关转移。行至辽县十字岭下,遭遇日军围攻,左权将军及阎紫琴等革命志士在突围中光荣牺牲,阎紫琴牺牲时年仅36岁。

  阎紫琴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唐尧天地间的黑暗和寂静,他奋斗不息的精神也融入了唐尧儿女的血脉当中……无数的翼城儿女继承了紫琴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三次解放翼城,终于迎来了翼城崭新的篇章。

  1949年5月25日,在阎紫琴牺牲7周年的纪念日,烈士的老战友们寄来一副挽联,字字句句凝血泪,可谓阎紫琴烈士的真实写照。

  上联为:反帝反封建,足迹遍唐尧,进敌牢,受酷刑,壮志冲九天;

  下联为:抗日救中国,碧血洒太行,上刀山,入火海,豪气凌霄汉。

  1951年,党中央派时任华北局组织部长、农村工业部部长的聂真同志率领老区慰问团到翼城慰问,老部长特意来到沟北村,并拿出350元钱慰问烈士父母,亲笔书写了“名标青史”四字,做成木匾悬挂在沟北村农民协会大门上。原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阎紫琴生前战友李丙辰赞扬他“紫琴同志像一团火,顽强地为党战斗一生。”紫琴村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在村里修建了紫琴广场。清明时节,广场中苍松劲柏、鸟语花香,阎紫琴烈士的半身铜像静静矗立于广场正中央,日夜见证着他曾为之付出生命而换来的岁月静好。

  苍松翠柏抚慰着烈士的英灵,翔山浍水荡漾着英雄的浩气。阎紫琴虽然走了,可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翼城每一位党员的心中。阎紫琴,永远的丰碑,永远的翼城魂!(翟铭泰 孟海燕 张雪婷)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