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播撒革命火种 传承东征精神

2021-02-04 08:44: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85年前,永和——这座地处黄河岸边的山城,迎来了毛泽东率领的东征红军,也迎来了一个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瞬间。历史,在这里竖起又一块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里程碑!

  新年初雪刚过,山城寒意袭人。1月26日,记者一行从永和县城出发,在山路上盘旋约40分钟后,来到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阁底乡东征村,走进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近距离感知先辈们的奋斗足迹和他们坚守信仰的无穷力量。

  “从1936年1月26日在陕西延长县召开会议发出东征训令,到5月21日再次来到作出红军东征决策地的瓦窑堡,共117天,红军东征胜利结束。东征期间,在山西境内停留的75天里,毛主席两次进驻永和县,前后共战斗、生活了13个日夜。”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副馆长冯莉向记者介绍,永和县作为红军东征的重要战场和回师西渡的决策之地、指挥中心,意义非凡。

  走进纪念馆一号展厅,冯莉打开了多媒体视频播放器,随着“抗日反蒋,渡河东征”这一战略指导思想诞生背景的徐徐展开,红军东征的历史一幕幕呈现在记者眼前……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苏区,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面对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为迅速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12月27日,中共中央再次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战略指导思想。

  1936年2月20日晚上8点,骤然响起的枪炮声打破了晋陕黄河两岸的沉寂,红军东征渡河战役打响。

  渡河东征、大麦郊会议、兑九峪战斗、郭家掌会议、“晋西会议”、发布《为一致抗日告全国民众书》、发布红军“回师西渡”的战略决策、阁山阻击战、回师西渡……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高瞻远瞩,根据形势的发展,将“反蒋抗日”主张变为“逼蒋抗日”方针,扩大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东征作为一次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序曲,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为之后创建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徜徉在纪念馆内,展板上的文字、图片,展柜内陈列的羊皮筏子、红军衣物、手枪……大量实物图片的串联下,红军东征期间的一幕幕场景在记者脑海中逐渐拼凑成型、生动再现。

  冯莉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东征精神,2020年6月,该馆进行了重新布展,以实物、图片、题字、像章等1500余件红色革命文物以及多媒体展示等形式,真实地还原了红军东征这段历史。

  “在永和,毛主席亲自指挥了山西的对敌斗争,组织召开了军事会议,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策略,还亲自指挥了东征红军胜利回师西渡。”说起红军东征在永和的历史,冯莉滔滔不绝。

  红军东征,在永和大地播撒下革命的火种,唤起了民众。东征期间,永和人民为东征红军捐款1900余银圆、捐粮1540多石,有30多名永和青年参军。其中,坡头乡兰家沟一个仅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就有7人参加了红军。红军回师陕北后,仍有许多永和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

  “我们这里,是毛主席当年住过的地方。”走出展厅,迎面走来的一位老人骄傲地对记者说,毛泽东当年就住在纪念馆东南侧关帝庙旁的窑洞里,也是在那孔窑洞里指挥了红军回师西渡。

  老人胸前别着一枚毛泽东像章,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像章熠熠生辉。记者上前询问得知,老人名叫冯丙财,东征村人,年轻时曾当过兵,退伍后在村里当过多年的党支部书记,现在是纪念馆管理员,自2006年纪念馆重建并揭牌以来,他便一直守在这里。

  “我们村以前叫上退干村,1971年才改叫东征村。”冯丙财介绍,1971年,中共临汾地委在村里召开了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将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在毛泽东路居地西北侧始建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2005年,纪念馆进行了重新修建,2006年红军东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冯丙财从小便听爷爷讲述红军东征的故事,也见证了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的建成和重建,对纪念馆以及红军东征的历史有着深厚感情。

  “刚下过雪,路不好走,今天早上还有一拨人从万荣县赶来参观纪念馆。我在这儿的这些年里,全国各地都有来参观的人,有团体,有个人,还有外国人呢。”上了年纪的冯丙财还想继续发挥余热,守护好纪念馆,在他看来,红军东征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东征精神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既是‘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也是‘临汾市党史教育基地’。县里把毛泽东诞辰纪念日确定为全县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日后,每年都会结合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在这里开展不同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冯莉对记者说。

  东征抗日寇,西渡挽危局。永和的沟沟坎坎间,“红色”跃动,那是一段曾经激荡红色理想、启蒙一场场革命风暴的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也是革命先辈用青春和热血留给我们的永不消失的红色记忆!

  战火的硝烟散去,革命的火种和东征精神薪火相传。2020年2月27日,在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后,永和终于摘掉戴了35年的“国定贫困县”帽子,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永和,这片曾沉淀昔日峥嵘岁月的红土地,正积聚起更大的力量,传承革命精神,旧貌焕发新颜!

  记者 郑静 霍壮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