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熠熠生辉的历史长河之中,刻录着无数共产党人以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的苦难辉煌。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不忘初心的奋斗史。
百年党史,启示当下,烛照未来。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市委党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要阵地,是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如何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职能优势、师资优势、学科优势、资源优势,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委党校以党史宣讲为载体,推动教学资源下沉、学习课堂前移,努力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持续打造“组织放心、社会认同、党员满意、群众欢迎”的党校党史宣讲品牌,在我市掀起了党史宣讲热潮。
精心谋划 打造完整“宣讲链”
今年7月,在隰县昕水社区的一堂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课结束后,作为主讲人的市委党校教师张敏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单独向一位来自乡镇的年轻组织委员“开了小灶”。面对对方关于乡镇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课应该怎么讲的问题,张敏做了耐心细致的回答。“我们的宣讲不仅要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还应该承担起培养壮大宣讲队伍的责任。在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时刻,我做这样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针对如何突出联动效应,确保宣讲实效,市委党校打造了一条“宣讲链”。 “宣讲链”的一端将宣讲力量衍生到基层,加强对街镇宣讲团队的指导和培训,每次宣讲首讲都面向基层宣讲员,用党校宣讲的“先锋队”带动起基层宣讲的“大部队”。
另一端,市委党校将宣讲内容衍生到“主业主课”开发中,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在主体班专门开设党史教育及党性修养教学单元,潜心开发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习中共党史的意义、内容及方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新课,着力在党校课程体系中完善党史专题,增强“四史”教学版块,以多种形式、多种措施全方位、全过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及时进课堂、进头脑,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主体班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苦练内功 组建高素质宣讲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精心组织宣讲团开展专题宣讲。”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市委党校遴选出25名教师,成立“百年党史”宣讲团。宣讲团分为5个宣讲小分队,分别面向我市17个县(市、区)开展党史下基层宣讲工作。此外,沈新力、李霄、兰雅莉、李馨华、张敏5名骨干教师还参加了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奔赴各县(市、区)进行宣讲。
既是“百年党史”宣讲团成员,也是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一员,张敏坦言,无论是进机关还是下社区,数场宣讲课接连进行,离不开前期扎实的备课打磨环节。
宣讲活动前期,市委党校第一时间组织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深的骨干教师赴中央党校、省委党校等地集中进修学习。进修结束后,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精心备课,通过专题申报、试讲遴选、打磨提升等环节,严格做到试讲不通过决不能外出宣讲,精心储备党史学习教育“精神食粮”。
最终,市委党校从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国家民族伟大贡献、深刻感悟初心宗旨、重大理论成果创新、长期奋斗伟大精神、深刻领会宝贵经验6个方面梳理出相关课程,形成30讲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课程“菜单”。
持续发力 创新宣讲方式方法
从机关部门到社区乡镇,从农村学员到普通百姓,从耄耋老者到青年学生,市委党校的宣讲工作一直在不同群体中开展,形式上要创新,就必须做到“分众化”。宣讲团教师坚持以授课对象为主体,做好调研,掌握不同群体之间的“个性”和“共性”,统筹安排好宣讲内容,实现形式上的灵活创新。杜绝一个稿子用到底、一套模板讲到底的“老传统”和“旧思维”,聚焦不同群体的“口味”,有针对性地备好课,把“大众菜谱”制作成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口味的“特色佳肴”,让听众听得进、能共鸣、有触动,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质量高不高,关键在方法上要创新,贵在“接地气”。宣讲团教师意识到如果不顾听众感受,只讲一些高高在上的纯理论性的知识,效果也不会特别好。只有充分掌握听众的文化程度、工作环境等特点,尽量用接地气的语言贴近听众,用真情实感的表述打动听众,才能让一个个党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良好的互动中达到宣讲效果。他们将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土言土语”,让党史宣讲既有声有色,又有血有肉,切实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共鸣,真正成为既接地气、又入人心的“精神大餐”。
没有课件、没有讲桌、没有电子化设备,讲课地点从会议室转移到红色教育基地,这是市委党校教师肖振国在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中面临的最大改变。
为充分利用我市的红色资源,讲好生动鲜活党史课,市委党校专门成立“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现场教学课题组,课题组深入挖掘周边红色资源,筛选确定了临汾市党群服务中心、大阳镇临浮战役官雀纪念馆、刘村镇八路军学兵大队旧址、临汾烈士陵园、临汾市英烈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打造出了具有我市特色的红色基因库。通过“理论学习+现场学习+研讨感悟”的“实景式”“沉浸式”教学,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学员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历史、更加深刻地感悟斗争精神,从中汲取更为振奋人心的奋斗力量。
肖振国告诉记者:“我们与导游的区别在于要在基地原有故事基础上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成果,在讲课过程中随时有人提问,互动性更强,讲授过程中更加注重精神提炼和现实意义的结合。”
进机关、下基层、入企业,如今,市委党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成果丰硕,实现了宣讲“全覆盖”,全校教师累计宣讲超过100余场次,直接受众超过20000人次,真正让党史学习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扎实开展贡献了力量。
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