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冬时节,行驶在隰县黄土镇黄土村旁的高速路上,只见一排排望不到边际的光伏板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该村的3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项目。
“土地流转每亩每年900元,光伏发电脱贫户每户每年收益3200元,村集体收入每村3万元,电站设置了公益性岗位,这又是一笔收入……”隰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林川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别小看这些光伏板,那都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阳光银行’。”
黄土村3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是由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于2018年5月3日开工建设,6月30日建成并网,历时58天。该项目预计25年发电量累计约84526.20万千瓦时,年均发电量约3381.05万千瓦时,可带动1008户脱贫户稳定增收,持续20年户均年收益3200元。
不仅如此,光伏扶贫电站项目需要定期有人对光伏板进行清洁,对农作物进行打理,协助完成后勤保障,这就需要雇佣当地劳动力。“我以前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没有工作,只能靠爱人在外打工养活一家人。”黄土村邻村的梁家河村村民雷林文一边利落地洗碗一边说,“自从有了光伏扶贫电站,我便有了公益岗位,每个月为员工做饭、打理后厨就能收入2000多元。”
光伏扶贫电站不仅带动了周边百姓增收,还辐射带动了周边一批百姓共同致富。
“多年来,我一直在外务工,父母希望我回家工作,我也希望能在父母身边照料,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岗位。”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亢磊介绍,“项目落地是一个契机,公司考虑到我的需求,把我调回山西工作,隰县距离蒲县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终于实现了在‘家门口’工作的心愿。”
记者了解到,自光伏扶贫全国试点开始,隰县抢抓政策机遇,多措并举化解资金和土地等难题,使光伏扶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目前,有集中电站1座,总规模30MW;村级光伏站99座,总规模15.91MW;户用电站数量441户,规模4.41MW。
如今,光伏扶贫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彻底解决了村集体无收入、办事没资金的难题。”说起光伏发电带来的好处,黄土镇党委书记张伟杰如数家珍,“近年来,全镇各村充分发挥光伏收益资金作用,修建柏油路、水泥路、完善村综合文化娱乐中心等,使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未来,数字化手段对光伏发电的赋能,将使光伏发电的效应实现几何级增长,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一片片光伏板泛着蓝光,犹如一朵朵“向阳花”,在房屋、荒地、厂房上奋力“生长”,拼命吸收能量,为隰县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