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千言万语也不足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两年多来,我们去了四趟河南,一分钱也没讨到,还搭进了不少费用,绝望之时是县人民法院做主,让我们42名农民工的血汗钱有了着落!”近日,襄汾县大邓乡陕家坡村村民赵新矿和他的代理律师将两面锦旗送到襄汾县人民法院。
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襄汾县人民法院从细微细节处着眼,从便民为民处着手,一件件案子结在急民所急处,一件件实事办在便民务实上。
热情服务 解群众“急难愁盼”
在襄汾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和立案庭,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吉麦生向记者介绍了有关赵新矿这起案件的始末。
2014年起,赵新矿等42名农民工在襄汾县一家公司务工,因公司经营不善,工资一拖再拖。到2019年6月,该公司已拖欠他们工资270余万元。多方寻求解决办法无果,今年1月,他们向襄汾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因时效原因未被受理,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襄汾县人民法院提请法律诉求。
从未打过官司的赵新矿和工友们没想到的是,立案庭的引导员不仅耐心听取了他们的诉求,还依法依规进行了立案登记。
“非常同情这群农民工朋友,他们中被拖欠工资时间最长的达7年之久,数额最多的有30多万元,对农民工家庭来说,这可能是盖房子、娶媳妇的钱,也可能是治病救命的钱,42名农民工就是42个家庭,这不是一件小事。”吉麦生在了解案情后,尝试再次调解。在调解的过程中得知,赵新矿他们务工公司的采矿权因其他纠纷,已被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拍卖,案件难度进一步加大。3月15日,吉麦生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和两名同事连夜驾车赶往郑州,找到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会计核对账目,经过两天一夜的紧张核实,42人的工资一一核实清楚。吉麦生和同事一边组织农民工代表赴郑州调解,一边电话联系当时负责被告公司拍卖的郑州法官核实情况,在当地和被告公司法定代表人进行了现场调解后立即赶回襄汾并连夜制作了民事调解书。执行立案后,执行局先后两次赴郑州,将全款扣划至襄汾县人民法院执行专户。
无独有偶,4月16日,在另一起37名农民工申请襄汾县人民法院立案强制执行与江苏一建设工程公司的欠薪纠纷中,该院安排执行经验丰富的法官办理,仅3天时间即足额冻结所欠工资39万余元。
不辞辛劳,跨省为两起案件的79名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310余万元,农民工代表们在现场热泪盈眶。
千里之外 当事人线上“面对面”
“如果没有线上平台,我的当事人就必须从打工地江苏专程赶回襄汾签字,异地调解、远程签字,对当事人来说省时省钱省力,对法院来说是效率高、结案快、便民为民,能解决很多案件久拖不结的问题。”谈及襄汾县人民法院的“云上调解”,新城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曹小龙感触颇深,连声夸赞。
今年年初,曹小龙代理了一个离婚案,按照常规,必须双方当事人现场签字,可是一方在南京打工,因疫情期间往返程序复杂、周期太长等原因,遂采用了“在线调解平台”进行调解,仅一个多小时就全部顺利办结。
在襄汾县诉调对接中心,记者看到,调解员闫峰正在对一起信用卡纠纷案进行远程调解,虽然调解一方远在江西,但通过“在线调解平台”的一面屏幕,案件当事人就如同坐在一起,面对面说事,双方通过网上签字,实现成功调解。
针对外出务工、疫情隔离等原因个别当事人难以到场的情况,襄汾县人民法院探索司法便民新途径,建立了专门的调解室,配备了音视频调解设备,聘请了两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启动线上调解服务,实现了在线调解、司法确认、调解对接一站式服务,使身处外地的当事人仅需一部手机,便可实现多方远程视频在线调解,“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了立体化解纠纷的调解机制,诉前调解更加便民、更加多元,有效提升了审判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
开门整顿 倾听群众“最强音”
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襄汾县人民法院走入群众,听取“最强音”。3月17日,一场汇集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案件当事人和群众代表的多层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在襄汾县人民法院召开。
“全院上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自我梳理,积极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创造性地推行了‘一变多’‘多变一’‘一杯水’等暖心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襄汾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李伟平如是介绍并带领记者现场感受。
诉讼服务大厅是人民群众进入法院的第一场所,是人民法院联系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审判的前沿阵地。由于支付渠道和设施设备制约,群众只能采用现金、银行转账支付方式,法院就此与银行反复协商后,申办了公益性POS机,满足了群众微信、支付宝、银联等多种支付需求,看似简单的“一变多”,却大大方便了当事人。
所谓“多变一”则体现在业务办理上,通过打造包括立案申请、保全申请、缴费退费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打通内部环节,让群众少跑腿。李伟平解释,过去案件当事人申请诉前、诉中财产保全时,需要携带裁定文书到法院再次申请立案,重新获取执行案号才能进入执行环节,“多变一”由法院内部自行移送文书,省去了重新立案环节,减少了繁琐流程,让当事人跑多趟变成了跑一趟。
由于法院工作的特殊性,液体不允许带进工作区域。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襄汾县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大厅和审判候审区安装了饮水机,并配备了纸杯。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襄汾县人民法院院长陈建国说,“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受益者,增长的是知识和水平,增强的是责任感和务实创新精神,‘一杯水’‘一变多’‘多变一’等服务看似很小,但人性化的细节关切,代表的是主动为民办实事的自觉,我们将继续创新、不断改进,全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铁军。”
记者 卫博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