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关村:村美民富产业兴

2021-02-11 09:18: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冯建琴44170元、关文杰39975元、郑俊虎……”听到主席台上的点名,被叫到名字的11位村民先后从座位上站起来,乐呵呵地走上台,从村党支部书记王晋刚手里接过一沓沓崭新的钞票,质朴的笑容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和坚定的信心。

  这是2月3日下午襄汾县古城镇关村庆丰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冬枣社员分红的场景,也是2016年发展冬枣产业以来,枣农每年最期盼的事情!当天,11户社员共分得30余万元。

  “我有3个大棚,今天分了近4万元,刚开始不懂技术,经过请教学习摸索,今年又接手了3个大棚,现在有6个大棚,我相信明年收成一定更多!”53岁的关文杰是村里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为了管好大棚,他和妻子住进了大棚,像呵护孩子一样护理冬枣,成为村里的冬枣种植能手。

  “今天立春,是个好日子,合作社给咱分红了,好日子连着好兆头,感谢王书记!”冯建琴是分红最多的枣农,心里尤其乐呵。

  她嘴里的王书记,就是王晋刚,他是带领关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领头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关村人,17岁外出打拼,2014年,经过“两推一选”,35岁的王晋刚当选关村党支部书记。就是这个“年轻娃”,用短短6年时间,不仅让关村走出软弱涣散的窘境,还让这个小村庄实现了“村在林中、路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蜕变,先后荣膺“国家级环境整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等“国字号”荣誉,使关村人从心底深处萌生了一种久违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村子美,村民也要富,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发展。2014年,王晋刚提出土地流转,因为村民的不理解未能实现。为了转变干部、村民的思想观念,他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先后去9个省(市、区)参观、学习。走出去的干部和村民视野开阔了、思想也转变了。2016年,王晋刚流转土地150亩,建起30座高标准冬枣大棚,通过“支部引领+公司运作+合作社管理+群众参与”的模式,让村民参与其中。2017年3月,第一批冬枣苗安家落户。

  “我们的冬枣,是听着音乐、喝着牛奶、坐着飞机到达市场进入消费者家里。”提到冬枣,王晋刚的脸上挂着笑容,步入正轨后的大棚种植更加专业,通过升降棉被科学保持温度,形成了生产管理规范操作+专家技术指导+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包装好的冬枣被运输到全国最大的果菜集散地之一——广州市白云区的广州江南果蔬等批发市场。“去年,我们的冬枣最高卖到了近90元。进入盛果期后,一个1.5亩的大棚产值可以达到20万元。”

  大棚冬枣的成功种植,让村民更加信任这个年轻的带头人,再不用为生计背井离乡,家门口发展产业信心更足、希望更高了。“今天分红大会王书记说今年要带领我们建家庭农场,不仅种枣还要养牛,形成产业链,我挺动心的,只要王书记支持我就敢干!”关文杰一副干一番事业的劲头让人感动。

  王晋刚也难掩内心的喜悦:“看到村民挣钱我就高兴!”未来几年他还要把全村3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发展冬枣产业,实现冬枣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让冬枣成为关村人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建设家庭农场,扶持敢干愿干的村民率先蹚出快富的新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35摄氏度温热的关村大棚里,排排枣树新芽吐翠,簇簇花蕾含苞待放,勤劳的枣农穿梭其间掐顶、抹芽,在这个崭新的春天,王晋刚将带领关村群众更加发力产业,来年必定收获更多红利。

  记者 卫博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