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5月24日清晨,临汾一中高二年级1500名学生组成五个方队唱响了《红船向未来》《大海航行靠舵手》《在希望的田野上》《共筑中国梦》等一首首昂扬豪迈的歌曲,尽情抒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豪情,掀起了全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高潮。
自3月8日我市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开学第一课”在临汾一中启动后,该校第一时间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领导组,制定和出台了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将全年学习任务及活动安排列出任务清单逐项落实。学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注重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融合,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相融合,同感悟125年的红色校史相融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法制理念,切实发挥出了铸魂育人的功效。
校长讲党史 筑牢信仰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这一百年,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书写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充满艰辛的一百年……”
党史学习教育伊始,校长张杨管第一时间为高二年级学生作了题为《学习百年党史 汲取奋进力量 投身伟大复兴》的党史学习教育报告。
平日里风度儒雅的张杨管神色庄严而凝重,引领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旅行。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彰显出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鲜明时代特征。在他身后,LED电子屏上一个个镜头跃出,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玛旁雍错上迁徙的羚羊等一一亮相,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角度展现了“中国奇迹”……
“同学们,现在的中国强大不强大!”
“强大!”同学们头抬高了,满眼放光,气势昂扬。
“同学们,作为一中的学子,我们怎样爱国,我们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张杨管话锋一转,对一中学子提出了两点希望和要求。“一要通过学习党史,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二要通过学习党史,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灵活运用到自身所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增长才干,提升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报告会在全体同学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党史教育所传承的红色精神已然肇始延续,在学子心中种下的爱党爱国的种子,日后必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党史进课堂 凝聚青年力量
“‘少年’二字无关年龄,只关热爱;无关白发,只关心境。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今年一百岁了,但她依然少年。”
4月中旬,高一年级文综历史学科论坛拉开帷幕。高级教师李俊莲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九大”的光辉历程,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学们的表情不时变化着,从苦难、悲伤、沉重再到欣慰、喜悦、兴奋,情绪一点点儿地激昂起来。
讲完了党史,李俊莲给同学们讲起了故事。“一次,他陪特务头子进歌舞厅,趁其换衣服时,将其密码本拿出来,让守在外面的同志迅速拍照后,再送回特务头子裤兜内。这份密码送到中央军委那里,破解了国民党几次围剿计划……”我党隐蔽战线的杰出代表——“红色特工”钱壮飞烈士惊心动魄、浓墨重彩的传奇故事,令同学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与掌声。
无论是艰苦的革命岁月,还是今天的和平年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党员。这时,电子屏的画面切入校园,转入同学们熟悉的校领导和老师中间。他们或在一线指挥防疫,或在扶贫点为群众排忧解难,或在休息日加班加点编写教案,虽身体劳顿却甘之如饴。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伟大来自平凡,感受到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可亲可爱。
“这样的党史课我爱上”“我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论坛结束了,学生们还沉浸在课堂上,心绪如大海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党史校史共学 赓续精神文脉
“临汾一中有着125年的悠久历史,百年老校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拥有珍贵的红色基因,我为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成长而无比自豪……”高2007班学生张翅赫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话。
5月19日,高2007班班主任张王亮带领全体学生走进校史展览馆,感悟母校成长,培育爱党情怀。同学们在记录岁月雕痕的走廊里慢慢游走,用心品读百年老校的历史。从1896年“晋山书院”的建成,到清政府扩建的“平阳中学堂”、民国时期批准成立的“山西省立第六中学”,再到新中国诞生而迎来的全新校名“临汾第一中学校”,办学的艰辛、战火的摧残、浩劫的损伤、发展的辉煌,让师生在扼腕叹息之后扬眉吐气。
当同学们走近杰出校友张振山烈士的遗像时,他们的心骤然缩紧了。那是一张模糊到几乎看不清的面容,但是他的精神却照亮了同学们的世界。1923年,少年张振山就读于山西省立第六中学时,就积极联络进步同学,先后创办了《新生周刊》《新镜》等进步刊物,在校内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声援北京青年运动,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在临汾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在临汾乃至晋南地区高高举起一面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他的影响下,很多有志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革命真理,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张振山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一直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27岁时在开封英勇就义。同学们听着老师的介绍,眼角涌出泪花。他们决心向一中先辈们看齐,学有所成,勇于实践,发挥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奉献社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一份力。
“临汾一中125年的校史跨越三个世纪,真实地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生动烙印,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阶段缩影。我们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校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全体党员、学生参观校史展览馆,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将学习效果融入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既提升了育人效果,又提升了学校的特色和亮点。”临汾一中校党委书记卢建华表示。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