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泽县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9月7日至8日,“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团在安泽县采访。
说事议事 民事民办
7日上午,记者团一行先后走访安泽县“说事议事”指挥中心、府城镇神南村,就该县“说事议事”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安泽县积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探索出“说事议事”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全县6个镇67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推广设立了“说事议事厅”,确定每月15日、30日为全县“说事议事”开放日,通过“说、议、办、评、晒”五个环节,让群众的事群众提、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的事群众定。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该县目前总结出了“支部引领是原则、群众参与是必须、议题确定是关键、走访调研是前提、会前小议是基础、部门联动是保障、建章立制是目标、四套班子督战是常态”八项工作机制,对说事议事场所、时间、范围、原则、规则、流程、反馈等进行规范,确保了“说事议事”的高效运行。
神南村村民吴秀萍说:“通过‘说事议事’,我们提出来的许多事情都得到了落实,这使我认识到我们的事真正由我们做主,所以我每次都会来参加说事议事,街坊邻居也越来越敢发言了。”
“说事议事”运行以来,切实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烦心事、揪心事。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15次说事议事,共商议议题1516个。如今已成为全县解决社会难题的“金钥匙”,群众自我教育的好阵地、执政为民的好平台、问计于民的好渠道、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好抓手。
红色研学 兴村富民
7日下午,记者团一行相继来到良马镇郭庄村太岳军区政治部旧址、桑曲村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和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记者们边走边看、边听边记,追忆安泽红色历史,了解红色研学情况。
安泽是抗日战争时期太岳革命根据地的腹地,素有“太岳山上小延安”之称,境内有红色纪念地20多处,1942年至1944年是太岳革命根据地党、军、政首脑机关驻地。
今年以来,安泽县委、县政府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次党性洗礼,也作为一次深入挖掘开发红色资源、壮大红色产业的难得机遇,高标准打造八路军太岳革命根据地——红色研学基地,规划精品红色路线,研发精品红色课程,组建专业讲解队伍,推出了集红色教育体验、生态观光旅行于一体的红色研学产品。
红色研学活动的开展,是安泽县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积极探索,也是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生动体现。今年5月份,小李村村民郭海红和丈夫在镇、村两级指导下申报开办了农家“小饭桌”,按要求改善了厨房卫生条件、统一了菜品标准和价格。4个多月来,她的“小饭桌”累计接待研学学员和游客100余桌800余人次,收入达1.6万元左右。“这比我去外面打工挣钱容易多了。发展红色研学是县里为我们办的一件切切实实的好事,让我们在家里就能挣到钱。”郭海红说。
在小李村党支部书记申旭光看来,通过景区和农户联动,真正使景区活起来了、集体经济壮大了、百姓收入提高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
炒茶培训 实干为民
8日上午,记者团一行来到洪驿村时,来自和川镇13个行政村的50余位村民正在村党群活动中心会议室里接受全民技能提升炒茶制茶培训。
“我是通过参加全民技能培训学会炒茶的,在2020年全县第4次和第7次斗茶比赛中,相继获得了‘银冠茶王’‘金冠茶王’称号和擂主。”洪驿村村民潘玲香告诉记者,今年她还做起了村里的全民技能培训炒茶制茶带头人,让村民也有了更大的赚钱空间。
近年来,安泽县成立“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领导小组,整合县职业中学等培训资源挂牌成立了全民技能提升培训中心。今年,又启动实施了安泽县全民技能提升培训中心建设项目,紧扣炒茶制茶等县内主导产业开展精准培训,强化下沉服务,精准高效推进了“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今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开展技能培训40个班次3660人,发放培训合格证书2300余份,完成市定培训任务4751人的77%,其中炒茶制茶30个班1500人。累计培训脱贫劳动力2250人,完成市定任务2691人的84%。目前,已发放各类技能鉴定证书712人。
当天上午,记者团一行还前往府城镇小黄村,通过看展板、听汇报,实地踏访田家庄自然村民宿改造现场,详细了解了工程概况和项目进展情况。
在安泽期间,记者团一行深入基层一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记录了该县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出实招、求实效的务实举措,纷纷为之点赞。
记者 孙宗林 潘华玲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