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申青林:一个农民的96项国家专利

2025-05-09 08:48: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你只管努力,好事降临的时候,挡都挡不住。”这句话在洪洞县明姜镇沙窑村农民申青林的身上得到验证。

  4月21日,申青林收到了他第96项国家专利授权;28日,他被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96项国家专利授权是申青林能力的体现;“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党中央和国家对申青林的认可。

  开了电焊铺 踏上发明路

  1988年,初中毕业后的申青林,先后在襄汾、洪洞的电焊铺当学徒工,眼勤、手勤、脑勤的他,研学技术,大胆尝试,跟随师父为客户改装了不少农用设备。

  1991年,19岁的申青林回到沙窑村,向丈母娘借了3000元,开了一家电焊修理铺。那年冬天,他用当地收购站的废旧铁皮和一些零件,精心打磨、凭空想象,自主研发了一台水套热水炉子。这个炉子在做饭取暖烧热水的同时,炉膛里能烤红薯、烤馍片,烟道外可烘干衣服。

  申青林兴奋地对记者说:“60多元的成本,380元的价钱被一家企业买走了,纯赚了300多元。那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啊!一个工薪家庭的月收入也不过数百元。”

  经过用户试用后,一传十、十传百,申青林的这种炉子在十里八村“卖疯了”。水套热水炉子带动了整个洪洞县30%以上的电焊铺竞相模仿,生产量高达10万余台。他用自主研发的水套热水炉子赚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

  2003年秋收时节,申青林看到村民剥玉米时指尖被磨得生疼。他三天两宿没合眼,把一辆旧农用三轮车和在收购站买的机械零件改装成可移动式玉米脱粒机,玉米棒子倒进去,玉米芯便从另一头出来,玉米粒哗啦啦地落到地上。改装成功后,围观的村民高兴,可更高兴的还是申青林,他像小孩子似的手舞足蹈。

  继水套热水炉子、可移动式玉米脱粒机后,他又改装了小四轮装载机等多项农用机械设备。申青林的发明改装,引起了洪洞县农机公司的关注,安排专人上门定做并签定了长期合作合同,仅一年就为农机公司创造了1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跟着政策走 研发大丰收

  2008年,经过17年的努力,这家电焊铺发展成一家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山西鑫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上大学、学知识,申青林成了班级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好学的申青林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时刻关注国家政策。

  国家推出禁采河砂、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新政策后,申青林立即将研发重点转移到机制砂项目上。画图纸、改设备、做研发,在无数次失败后,“制砂洗砂一体机”终于试验成功,2017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成为我国首台实现“制洗脱”一体化架构设计的制砂设备。产品销售全国20余个省份,出口阿尔及利亚、刚果等国家。

  山西鑫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泽辉说:“2020年,以申青林技术总监为项目带头人研发的‘多功能无尘筛分制砂机’,解决了传统干式制砂设备流程复杂、运行成本高、很难持续生产的难题。在同动力情况下实现了破碎、筛分、除尘等功能,环保节能占地小。配套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故障预警,实现掌上监控。适用于5—50mm各种废矿渣、河卵石、建筑垃圾小石块、煤矸石等原料干式制砂。”

  “4月21日,我们收到了‘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建筑废弃物破碎制砂装置’授予发明专利权通知书。该专利应用于干法制砂生产线,通过插板阀控制进料和进气,并将破碎产生的粉尘吸入除尘箱内,可以有效减少制砂机运行过程中的扬尘,避免扬尘污染环境。”申青林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绿色发展的号召,山西鑫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聚焦煤矸石、建筑垃圾等固废处理综合利用设备进行研发,为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

  鑫锐聚贤才 一起赢未来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申青林工作室吸纳了具有理论知识的大学生5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焊工6人。

  96项国家专利,在33年的发明创造、探索进取的过程里,每一项发明的背后,申青林和他的团队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成功,成功、失败,再成功。

  技术员卫小瑞说:“在我师父申青林的字典里,就没有‘苦’和‘难’两个字,他不会就学、不知就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以申青林名字命名的省级“申青林劳模创新工作室”,集聚了一群满怀激情、热爱发明创造的技能型人才,在机械设备研发的道路上一起努力、共同奋斗。

  多年来,申青林已经培养出了上千名电焊工,其中高级焊工28人,这些技术工人,有的仍在公司发挥作用,更多的是走向社会,作为技能型实用人才在各行各业贡献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师带徒”的影响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迅速增加,2023年12月他和研发团队获得临汾市第三届“平阳工匠团队提名奖”,同年获批成立了市级“环保设备研发人才工作基地”,一批批工匠型人才在他的带领下正在这里快速成长,他的创造发明之路也必将越来越宽广。

  结束采访时,申青林对记者说:“我只是一个农民,但我骨子里喜欢搞研发。这么多年,我陶醉在实验之中、苦恼在失败之后、享受在成功之时,扎根乡土、为民创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需要这样务实的申青林,需要这样创新的申青林。截至2025年4月21日,申青林和他的团队已获得了96项国家专利。

  记者 李虎威 郝海军 王梓轩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