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临汾市大打污染防治攻坚战综述

2021-03-29 08:53: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过去的2020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直面“不进则退、慢进则退”的污染防治形势,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铁的决心、铁的担当、铁的举措、铁的手段,扎实推动各项污染防治举措落实落地,保证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我市常态。

  我市生态环境战线捷报频传: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74,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二,PM2.5、PM10浓度两项指标下降率全省第一,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城市排名163,不仅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退出全国倒五”的争取性目标,而且实现了退出全省倒一的历史性突破;全市河流国家、省考核断面劣五类水体全部清零,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基本得到管控……

  精准治理守护蓝天白云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要做到有效防治,精准治理尤为重要。2020年,我市以精准治理为核心,强力推动重要举措落实落地,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精准治“企”,向结构性污染开刀。我市在前两年关停重污染企业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市生态环境、工信、能源等部门通力配合,退出在产焦化企业7家,淘汰洗煤企业82家,关停“一城三区”砖瓦企业13家,夯实了市区及周边范围重污染企业清零成果,极大削减了平川区域工业污染排放量。同时,实施绿色差异化管控,对重点行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分类制定管控标准:对生产装备水平高、环保设施先进、环境管理到位、相对排放量较少、环境信誉良好的企业不予限产,减少检查频次;对装备水平低、管理差、环境违法较多的企业,加大限产比例或实施停产,推动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经济发展格局。

  精准治“煤”,加强散煤清洁化替代。我市大力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工作,在完成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任务的同时,将“一城三区”海拔600米范围内的村庄全部纳入清洁取暖改造范围,为重点区域削减散煤污染提供了重要支撑。市生态环境局拿出1亿元的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用于全市煤改气用户使用费用补贴和优质煤供应补贴,有效推动了清洁取暖改造落地见效。全市“禁煤区”管控面积累计达到3254.8平方公里。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部完成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共保留46台,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改造,并安装在线监控设施与环保部门联网。

  精准治“车”,推动运输结构绿色化。我市加快推进“公转铁”,全市13家重点煤矿企业、11家大型工矿企业、4家燃煤电厂均制定了“一企一策”公转铁方案。淘汰置换老旧车,已明确淘汰车辆排放标准、摸清了底数、制定了方案;市区423辆公交车、1862辆出租车已全部更换为纯电动车辆。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交通运输、交警部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绿色运输示范区管控,引导柴油车末端分流,绕行高速,有效减少柴油车污染。持续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监管,全市共摸排非道路移动机械6253台,编码登记5468台,不达标机械全部清退出场。

  精准治“尘”,助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我市对市区周边平交道口和沿街门店前进行了硬化,尧都区、洪洞县、襄汾县境内3条国道和3条省道,需硬化的682处平交道口和门店场地已全部硬化完成;市区机扫率达到77%,市区生活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无积存垃圾,保持了城市清洁。加强城市降尘治理,对市区22家渣土运输企业241辆渣土车实现了渣土运输管理全过程、全监控、全覆盖。建筑工地在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城三区”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拆除工程三个扬尘治理标准,同时,要求施工现场做到“十个必须”和“六个禁止”。推动所有施工项目安装视频监控及在线监测,各县(市、区)均已联网。

  标本兼治消灭劣五类水

  2020年,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我市以源头管控、过程治理、强化监测、一线帮扶为核心,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取得了丰硕成果。

  突出源头管控,实施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我市共推动实施了43项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截至目前,43项工程已完工34个,正在建设8个,开工率97.7%,完工率79.1%。同时,我市还持续推进焦化企业焦化废水、熄焦水深度处理,全市19家焦化企业全部完成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建设。

  狠抓过程治理,全方位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我市根据省水防办《黄河流域及其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案》要求,自2020年5月开始,开展了沁河、芝河、鄂河、州川河、昕水河等流域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共排查出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59个,截至2020年9月底,59个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

  强化水质监测,全面厘清各级治水主体责任。我市充分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站作用,对全市重点河流实行“日监测、日分析、日通报”,对超标断面及时预警、精准溯源、科学治理,多项问题得到及时整治。同时,每月依据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水量的监测结果,按照《临汾市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金考核方案》要求,对各县(市、区)进行生态补偿金的扣缴及奖励,以经济手段倒逼属地落实水污染治理主体责任。

  统筹多方力量,开展一线实地帮扶。我市配合省生态环境厅水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定点帮扶组和市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督查组,组织沿汾6县成立交叉检查组,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特别是针对汾河上平望、浍河西曲村国考断面6月底退出劣五类目标,组建市局专项攻坚帮扶组,由局领导带队,扎根一线、驻点帮扶,现场解决问题、现场推动工作,截至2020年6月底,我市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五类任务圆满完成。

  2020年,我市8个考核断面已全部消灭了劣五类水体,取得了又一历史性突破。

  补齐短板筑牢净土防线

  净土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场战役中,我市稳扎稳打、紧盯当下,一步步改善土壤环境,确保了土壤、固废、危废防治的整体稳定。

  强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按照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统一部署,截至2020年年底,我市308块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信息采集、对象核实、风险筛查纠偏、初步采样调查、风险分级、成果集成等所有工作已全部完成。

  严格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全市17个县(市、区)均已建立疑似污染地块信息系统,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公示,列入名录的疑似污染地块全部纳入污染风险管控。我市发布了2020年《临汾市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纳入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名单管理的企业共48家,均已按规定落实相关责任。

  扎实推进医疗废弃物补短板工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对医疗废物格外关注,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对《临汾市医疗废弃物补短板实施方案》进行了修改,规范提升我市医疗废物处理水平。目前,我市医疗废弃物产生量为6吨/天,临汾市环康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和侯马市环杰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有限公司两家医疗废物处置企业,处理能力为15吨/天,可实现感染性等五种医疗废弃物处理能力全覆盖,满足全市医疗废弃物产生量处置需求。

  严格医废、固废监管。我市制定下发了《临汾市2020年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及督查考核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开展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调查统计和涉镉及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调查,完善涉镉及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全口径清单;摸清全市煤矸石堆场底数,以及非法倾倒、贮存、填埋点情况,进行全面规范及整治。目前,全市99处需整治的堆场已全部整治完成。

  记者 刘超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