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上留村: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2022-09-02 09:00: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好甜呀!这里的葡萄真好吃,亲自到大棚里采摘,更有乐趣。”近日,隰县龙泉镇上留村集体经济葡萄园开园,刚听到消息的刘女士便立即驱车从市里赶往村里采摘。

  初秋时节,走进上留村集体经济葡萄园,一串串晶莹剔透、颗粒饱满的葡萄长势喜人、挂满枝头,来自市里、各县的游客,提着篮子、手持剪刀,穿梭在葡萄架间,现场一派欢乐气氛。“今年是葡萄园第一次开园,没想到能有这么多游客前来采摘,等过段时间采摘节结束,一定能够有个好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志锋高兴地讲道。

  农村要致富,产业要先行。近年来,上留村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梨果等主要产业,做强葡萄、草莓、樱桃等特色产业,形成了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产业兴旺的喜人局面。2021年,该村集体总收入达85万元。

  但是2017年以前的上留村,却是梨果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规模小、效益低、管理不到位,没有鲜明的特色产业,村民收入低。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2017年年底,已经47岁、在外经商多年的刘志锋返回上留村,通过选举,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伊始,刘志锋便和村“两委”班子在发展集体经济上想办法、找出路,经深入走访、多方研讨,提出了“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农业、坐实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决定发展以玉露香梨为主的梨果产业,同时拓展葡萄、樱桃、草莓等特色产业,构建“1+X”产业体系。

  在发展梨果产业中,上留村收回长期低价出租的70亩集体果园,全部高接换优发展玉露香密植园,并集体出资建设防雹、防冻、防风三位一体防灾设施,果园亩均效益提高30%以上。此外,该村通过举办“梨花节”“采摘节”等特色节日,吸引游客,拓宽销售市场,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20万元。

  2018年,在巩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刘志锋又将目光放在了市场前景更广阔的葡萄产业上,决定将其作为产业调整的突破口,同时拓宽集体收入渠道。在乡镇投入的20万元产业资金基础上,上留村又通过村集体筹资7万元,建成了5座葡萄大棚、10亩大田葡萄,栽植了6500株早夏黑葡萄。经过两年的养护管理和精心培育,终于在2020年葡萄实现挂果。

  村民刘霞和其他几名妇女都是农忙时在自家地里管护果树,农闲时在村集体经济葡萄园内帮忙。提起每年收入时,刘霞喜笑颜开:“以前农闲的时候外出打工,但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来这里帮忙,每天能挣100多元哩,再加上自家梨果收入,每年能够挣7、8万元,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

  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激发了上留村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心决心。2019年,上留村利用上级扶持资金100万元,以每亩1000元的市场价格流转土地12亩,建设8座高标准暖棚,种植樱桃苗木320株,2021年初挂果亩产600公斤,到目前共为村集体带来2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2021年,该村利用帮扶单位中国证券协会提供的资金,流转土地10余亩,打造了3座高标准四季采摘大棚。

  “这3座大棚,主要发展四季采摘项目,我们前段时间种植的玉米刚刚成熟收获,过段时间会改种草莓。草莓之后,再种植西瓜,待西瓜成熟后,再种回玉米。这样,一年四季都能够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并吸引游客前来采摘。现在,这3座大棚已经为我们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刘志锋介绍。

  此外,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上留村积极探索与村民利益挂钩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合作社+集体经营”“技术能人+集体经营”以及村集体经营3种。村民王志武是村里的技术能人,与村委会一起管理经营3座四季大棚。“我主要负责大棚内作物的种植、施肥、管护等,最终收入和村委会四六分成,每年能够挣2万元左右。除了这些,我还自己种植20多亩玉露香梨,这一年下来可挣得不少了。”王志武讲道。

  争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让游客体验感受“春赏花,夏观绿,秋品果,冬观姿”的四季风光,一直是刘志锋和上留村“两委”班子心心念念的事情。近年来,该村以梨果、葡萄、草莓、樱桃等采摘品种的多元化为基础,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制定了四季采摘基地建设项目规划,打造了全县最大的采摘基地,开发了民俗体验和农家乐等项目,大力发展乡村采摘旅游业,并于今年入选山西美丽休闲乡村。

  “今年我们又花费30万元在四季采摘基地旁新建了高达6米的观光台。游客登上观光台,四季采摘基地和村容村貌一览无余。”刘志锋讲道。

  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鼓足了上留村村民的腰包;美丽乡村建设,则提高了大伙儿的幸福感。如今的上留村,一幅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 王鹏 郭栋梁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