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教育领域不断均衡提质、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就业创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盘点“民生账单”,一项项民生工程有序推进,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实落地,勾画出我市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鲜明轨迹,折射出我市各项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厚重底色,让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加快教育发展 筑牢民生之基
9月初,位于浍水河畔的翼城县中卫乡完全小学迎来一批新生。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室、焕然一新的操场、明亮卫生的餐厅、干净宽敞的宿舍、分布在各个角落的“漂流”小书屋以及贴心设置的一键报警和视频联网系统,令家长和学生啧啧赞叹。
“现在的学校实现了寄宿功能,可以实行日托、周托,食堂饭菜营养丰富,还有生活老师照顾起居,让家长们感到更安心、更放心。”一位家长道出心声。
中卫乡完全小学的变化,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主题,切实把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头等大事”做实、做细、做好。
教育是民生之基。今年,全市教育系统持续加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计划建设10所公办幼儿园,目前开工建设7所,3所建成并投入使用;认定34所普惠性幼儿园,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全市规划投入资金9.4亿元,新、迁、改扩建16所学校,目前4所已完工,4所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8所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全力推进82所公办寄宿制学校建设,目前已完工学校57所,全面开工建设18所,还有7所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同时,稳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方面,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2%,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6.8%,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8.4%,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基础教育方面,加强教育质量监管,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022年我市高考、中考成绩再创新高。职业教育方面,我市4所中职学校入选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8所学校被列为“山西省发展和改革示范校”,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省级“双高”建设计划。高等教育方面,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8月底全市5所高校的就业去向落实率达83%,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终身教育方面,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累计培育农村干部2864名,为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了人才支持。
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学生,全市教育系统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共发放资助资金4068.7万元,惠及学生68872人次;生源地助学贷款已有39516名学生申请,实现了资助政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五育并举全面实施、师资建设不断加强、教育帮扶成效显著、“双减”工作落地见效……我市始终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项工作有进展、有亮点、有突破,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生动答卷。
完善卫生体系 满足民生之需
“自从三年前办理了慢病证,我每次买药都能省下不少钱。”9月22日,家住浮山县张庄乡的岳春花又拿着慢病证,来到浮山县中医院买药。她欣喜地说,过去乡卫生院、村卫生所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看病买药总得往市里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这些药品,村里还定期组织义诊,免费给老人检查血糖、血压,非常方便。
这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诉说着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我市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以常态化疫情防控为重点,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健康临汾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是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今年以来,我市卫健系统倾心用心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办实事,聚力补短强弱,在全市范围组织实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振兴工程、基层医疗机构提质达标工程”四大工程。并以分级诊疗为抓手,强化功能定位,持续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
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优化全市医院布局,打造15分钟就医圈”工作部署,我市卫健系统大力推进市中心医院改扩建和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市中心血站异地新建等8大项目建设。同时倾力抓好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试验区”试点建设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底气。今年以来,我市卫健系统持续推进“健康中国·临汾行动”,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行为干预,着力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有效防控重大疾病,大幅提升广大群众的健康素养。
一个个民生项目,顺应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项项惠民成果,使群众真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健康有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织密保障网络 夯实民生之依
近日,“快递小哥”小李将大件、小件包裹装上三轮车,开始新一轮的忙碌。虽然新入职,但他的心里是踏实的,因为一入职公司就为他缴纳了工伤保险,让他“在路上”多系一重“安全带”。
社会保障,民生所依。如何为我市广大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社会保障,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我市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以完善社保体系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面征缴。全面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户籍限制,外地户籍在临灵活就业人员可就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业务。自6月20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工伤保险参保扩面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市社保中心以快递业为突破口,让“快递小哥”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实现应保尽保。
9月初,临汾市人社业务就近办便民服务中心启用。这是我市成立的首个24小时人社业务便民服务中心,市民可以24小时办理社保信息查询、就业服务查询、参保证明打印等六大类等50余项人社自助服务,实现从8小时向“全天候”、从“窗口办”向“自助办”、从“分散办”向“集中办”的新跨越,服务水平再提升。
市人社局扎实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提升年”行动,坚持社保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强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协同”,规范审批管理,加强经办内控,提升技防能力,完善监督机制,深化警示教育,切实维护社保基金安全,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截至7月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89.54万人,失业保险覆盖40.65万人,工伤保险覆盖58.03万人,基本实现了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目标。这一串串数字擦亮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底色”。
聚力就业创业 筑牢民生之本
随着全省星火项目创业大赛落下帷幕,浮山厨师项目将代表山西参加国赛,这是“浮山厨师”斩下的又一殊荣。
一碗刀拨面,香飘天南地北。在临汾,“浮山刀拨面”的餐馆开在大街小巷,这碗面不仅在本地“吃香”,在外地也深受人们的喜欢,在北京、太原等地的加盟店已有上百家。
一个劳务品牌,就是一张“就业名片”。让劳务品牌这池“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就业岗位”,让更多的临汾百姓有活干、有钱赚、有奔头。
稳就业,惠民生。这是今年我市推进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围绕这一主题,助企纾困、援企稳岗、社保缓缴等政策落地;“临汾技工”品牌提质增效,让劳动者精准就业;引才渠道不断拓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全面铺开……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社局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分类帮扶、精准施策,构建多元化的帮扶体系,促进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劳动者及时充分就业。
今年以来,我市分别与福建省宁德市、山东省烟台市开展了定向劳务协作,在北京、上海等15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建成5家劳务输出服务工作站;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23所高校进行了深度对接;依托永和好帮手家政劳务品牌,与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达成劳务输出对接协议;依托山西光大集团创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我市就业创业不断向高质量迈出坚实的步伐。
全力以赴稳就业,凝心聚力促发展。我市全力推动稳就业保民生促经济等各项政策落实见效。截至8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248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4001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07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444人。
守牢守稳就业“基本盘”,筑牢重点群体“就业之基”,扎牢织密民生“保障网”……临汾正以奋斗姿态,奋力谱写就业创业促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 李 静 王晓娜 郭 璞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