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疫情防控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要想打好“主动仗”,必先下好“先手棋”。我市快速出手、严密布防,自去年12月起先后推出疫情防控信息平台、群防群控管理系统、来(返)临人员排查管理信息系统、疫情防控“场所码”四款“利器”,为战“疫”注入强大的智慧力量。
目前,这些信息化手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大规模核酸检测应急演练、来(返)临人员精准排查管控,以及应急处置状态下对确诊病例流调溯源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大大提高了我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为广大群众织牢了一张张动态“防护网”。
核酸预登记 检测大提速
近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我市各县(市、区)陆续开展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在每个临时采集点都能看到,信息录入人员只须手持机器,对准受检人员提前注册、生成、出示的“核酸检测二维码”轻轻一扫,几秒钟就能录入个人信息、绑定相应样本试管。
从登记到采样,整个过程像流水线一样,快速、高效是受检人员最直观的感受。在核酸检测“加速度”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力量在支撑?
“2020年底,我们根据疫情发展态势研判,认为在‘采、送、检、报’核酸检测全流程4个阶段中,信息化支撑非常关键。”市卫健委副主任王好收说,“为此,我们积极谋划,于2021年年初着手研发疫情防控信息系统,为大规模核酸检测应急演练做足准备。”
去年12月,我市建成了覆盖市县两级的核酸检测信息系统,成为继太原市之后,全省第二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疫情防控的地级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优化,这套系统在一场接一场的应急演练中大显身手,既规避了人工登记的短板,又提高了信息采集和样本转运效率,同时有力保障了检测结果及时上传。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56.82万人登记并生成个人二维码,预登记覆盖率达到140.03%。王好收说,这套系统可以实现采样、送样、检测、报送“一条龙”作业,既满足了大规模核酸检测任务要求,又兼顾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核酸检测需求,为快速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阻断病毒传播,守护群众健康安全发挥着关键作用。
指尖动一动 信息全掌握
防疫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迅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应用,精准落实一条条指令、一项项措施?
随着临汾市群防群控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这道难题迎刃而解,如今该系统已成为全市健康管理员、网格员、村医及时获取最新防疫信息的“法宝”。
4月27日8时许,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市卫健委疾控科科长韩勇彬像往常一样,通过临汾市群防群控管理系统,第一时间将《今日重点地区名单》推送至基层防控的最前沿。
与此同时,尧都区水塔街街道汾泽社区网格员闫忠礼习惯性地点开了“临汾群防群控”公众号,仔细查看未读信息,并将相关内容转发至网格微信群,提醒辖区居民“五一”假期非必要不出行不离晋,时刻保持良好的个人防护意识。
“电脑、手机都可以登陆这个系统,只要信息一推送,不到一分钟,我们就能传递给居民,一步到位,省时省力。”闫忠礼感叹道,“平日里,我们在防疫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也可以在系统平台提问或留言,很快就能获得‘点对点’的回复,使我们的工作更加专业、规范。”
为了有力打通疫情防控工作“最后一公里”,我市将全市健康管理员、网格员、村医纳入群防群控管理系统,截至目前已录入24829人。
韩勇彬说:“借助信息化平台,通过指尖就能实现文件下发、政策宣传、技能培训、信息上报、统计分析、预警监测等,不仅可以快速高效将相关信息直达最基层一线,还可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发现、处置异常情况,有效筑牢了群防群控严密防线。”
登记零接触 排查零遗漏
“五一”假期期间,返乡人员逐渐增多。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里,相关工作人员正密切关注来(返)临人员排查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情况,查看不断更新的每日来(返)临人数、行程码带星人数、中高风险区来(返)临人数及待管理人数、已管理人数、已解除人数等数据。
工作人员介绍,基于交通卡口、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我市于今年2月迅速建立了来(返)临人员排查管理信息系统,这套系统相当于把我市疫情防控的哨岗又前移了一步,目的是做到早发现,可第一时间对重点人群排查管控实行全流程管理。
如今,来(返)临人员信息登记平台二维码已覆盖我市各交通卡口及各小区、各栋楼,便于群众从外地返回临汾后及时报备信息。
“凡是从外地回到临汾的人员,小区门岗值守人员会立即引导对方扫这个二维码,在线上完善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家庭具体住址及何处返临、返临时间、返临方式等个人信息,即刻完成信息报备。”尧都区水塔街街道汾泽社区党委书记赵文菊说,“过去,我们在排查重点人群时,常常使用人工登记方式,既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也存在登记不规范、真实性难追溯等问题。现在,有了智能化的信息报备方式,排查登记零接触、零遗漏,线上就可实现管控。”
当市民扫码、完成报备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其个人专属“警示码”。社区将其纳入防疫管理后,这个“警示码”会依据不同的管控措施,从黑色变为不同颜色。通过这一系统,大幅提高了交通卡口、社区的登记效率、准确度,实现了重点人员信息精准推送、无缝衔接、精准管理、实时监测,为分析疫情形势,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出扫一扫 防疫无死角
4月28日下午,市民周女士和朋友去市区贡院街购物时,每进入一家店铺,她们都会主动掏出手机,提前扫取张贴在醒目位置的“场所码”。周女士说:“不论去哪儿,‘扫码+测温’都是‘指定动作’。”
自3月18日起,我市开始全面推行临汾疫情防控“场所码”,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以多种方式积极督促和引导商场超市、医疗机构、公共交通、社区小区等39类重点场所申领、张贴和使用“场所码”,申领数量和扫码总数持续大幅增长,屡破新高。同时,这一经验做法,受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的关注和点赞。
“‘场所码’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精准化、信息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打造智慧平台系统、运用数字化手段,为每个公共场所生成专属识别二维码。”王好收介绍,“当市民进入这些公众场所时,通过手机微信扫描‘场所码’,个人的行程信息就会自动上传至大数据监测平台,从而对人员流动情况和人员聚集情况进行有效统计分析,便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现密接、次密接的快速分析研判。”
此前,我市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对洪洞县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开展流调溯源,深入核查其在临行程轨迹、接触人员。“场所码”在这场战“疫”中,为我市科学划定重点人员和封控范围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有效节约了流调溯源时间。
同时,我市对“场所码”系统进行了全新升级,将“场所码”、行程卡、健康码“合一”。当市民进入重点场所时,只需扫“一码”,防疫检测点值守人员便可查“三码”,不仅避免了以往出入场所时人工登记引起的次接触或信息不准等情况发生,还加快了市民通行的速度,实现了疫情防控靠前发力。
王好收表示,“防疫战”也是“科技战”,我市将持续提升信息化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从严有序做好动态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