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急救中心抗疫故事

2022-11-26 09:55: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11月25日,尧都区(含临汾经济开发区)全域实行临时性静态管理的第二天,记者走进市急救中心,被一个个生命至上、勇敢无畏的瞬间所感动。

  调度人员郑欣——

  和爸爸妈妈的“约法三章”

  一手接电话,一手快速登记信息,并不时询问患者相关情况,做初步预判,这是郑欣的工作日常。“前期接电话询问信息很关键,因为要把这些信息准确发送给出诊医生,方便他们进一步做院前急救工作。”

  郑欣是市急救中心调度中心的一名调度人员,从24日6时到25日6时,已经接了近300通急救电话。和她一样从事接线工作的同事还有7名,她们的工作时间也都变成了“白+黑”。

  25日9时,记者见到郑欣时,她刚结束一通电话,正拿着水杯跑去接水,“动作要快,喝水要控量,要不然上厕所会耽误接电话。”话音未落,电话铃声又响起了,她飞奔到电话前,又开始了接线工作。

  每天超过300通的电话,满满占据了郑欣的时间,于是她和父母“约法三章”,“我和爸妈提前说好了,晚上十点后再给我打电话,因为白天根本顾不上。他们也很理解我,嘱咐我注意身体,同时也要尽最大能力为家乡抗疫作贡献。”

  在市急救中心,“郑欣们”的接线姿势变化多样,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半蹲着,“每天要坐十几个小时接线,一个姿势太累了。”

  连续不断接线,郑欣的嘴角已经冒起了火泡,但这些对于她来说都不值一提。“我昨天通过电话指导一位家长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帮助被草莓卡住的孩子成功脱险。家长喜极而泣地道谢,让我感受到工作的意义。”郑欣告诉记者,“虽然我的工作很平凡,但我会用心用力做好,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务人员王军军——

  全力以赴守护家乡花开“疫”散

  “特别忙,特别累,早上5点半出发,一路上不敢耽搁片刻,病人送到后就急忙往回走,因为还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初见王军军,是25日13时,他刚把转诊病人安全送达西安后折回。路途上近8个小时的奔波,让王军军满脸倦容。话音未落,他的手机再次响起,洪洞一位病人需要转运到市人民医院救治。“好,收到,马上出发。”王军军瞬间“满血复活”,又出发了……

  王军军是一名外科医生,今年是他从事医务工作的第14个年头,也是进入市急救中心工作的第1年。从临时性静态管理首日开始,他就一直坚守在第一线。仅24日一天,就出诊30余次,有心梗的、脑卒中的、老人头晕需紧急就医的、孩子突发高烧的……电话响起的那一刻,王军军就已经奔赴在路上。“这两天的出诊次数比以往多了许多,但群众有需要,我们必须冲在第一线。”

  王军军告诉记者,院前急救十分重要,有些突发疾病,院前急救得当及时,可有效救助患者,也可为入院后救治打下扎实基础。“我们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将需要急救的人员信息和电话发过来,我会在2分钟之内和他们取得联系,电话指导救治的同时,也会立即赶赴患者家中。”王军军说,这是一份用秒来计算的工作,也是和生命赛跑的工作。

  24日,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一名学生胳膊脱臼,王军军赶到后,用希波克拉底法成功帮助学生复位。“临时性静态管理期间,能原地救助的,就尽量不让他们流动,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在随行采访中,王军军的电话又响了起来。“娃不舒服,今天一直说头疼。”妻子打来电话后,和她简单沟通了几句,王军军的声音有些哽咽,“好几天没回家了,妻子也是一名医生,她很理解,工作时间基本不打扰我,这一次孩子生病了,她也很累……”

  “那出完这趟诊,能回家去看看吗?”看着已经红了眼眶的王军军,记者有些心疼地问道。

  “没事儿,电话中向妻子交代了注意事项,我这边还有很多任务,同事们都在‘连轴转’,我也必须坚守岗位,这是我的职责。只有我们全力以赴,才能共同守护家乡花开‘疫’散。”王军军讲道。

  急救车司机郭磊——

  紧身裤变阔腿裤,我瘦了20多斤

  “我是被强制要求休息的。”这句话还未说完,郭磊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郭磊是市急救中心的一名120急救车司机,23日值晚班,24日24小时班……36个小时的“连轴转”,郭磊说自己还能坚持,但市急救中心主任张燕心疼了,要求他必须休息。

  25日早7时,郭磊回到单位休息,“我平时睡觉很轻,但没想到这一觉睡得又沉又香……”

  市区的大街小巷已深深刻在郭磊的脑子里,他也是同事口中的“活地图”。“我必须快速及时将患者接上送到医院,这是我的职责。”

  此次临时性静态管理期间,郭磊这张“活地图”,一直坚守在一线,不嫌脏、不嫌累。“我胖,但浑身都是劲儿。”郭磊打趣道。一个多月来,在不断地忙碌中,郭磊瘦了20斤。他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工作服,紧身裤变成了“甩裤”。

  每一趟出诊结束,郭磊还要负责对急救车进行全面消毒,“我会开好每一趟救护车,尽好自己的责任,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

  14时许,记者看到刚刚结束一趟转运任务的工作人员才急忙回到办公室开始吃午饭。张燕告诉记者,每当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工作群里通知大家吃饭的时候,自己的眼角就湿润了,因为都在外忙碌奔波,一顿饭总是从中午12点吃到下午3点,热饭成了凉饭……

  在市急救中心,还有很多“郑欣们”“王军军们”“郭磊们”,他们坚守在抗疫一线,用“奔波+奔波”,守护着这座城市。

  记者 赵俊 王凯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