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期,临汾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依托市第五人民医院设立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接到的咨询电话数量激增,面对封控中的居家群众、面对压力巨大的升学学子,面对在隔离酒店的隔离人员的各种情绪焦虑的电话,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6名专业心理治疗师轮流值班,24小时耐心倾听、积极回应并进行专业指导,有效缓解来电者的身心困扰。
用心倾听 驱散“心中阴霾”
“这几天,我每天都睡不着,该怎么办啊?”
12月3日22时33分,值班的心理治疗师梁盼接到一通电话。
“在静态管理期间,失眠是个很普遍的问题。”梁盼告诉记者,心理治疗师需要在电话中倾听、陪伴来访者。倾听完叙述后,梁盼发现,来访者并非单纯的睡眠问题。
“我每天看着街上落满了叶子,觉得很萧条,有种被遗忘的感觉。”来访者的语气充满伤感,梁盼追问后得知,静态管理后,来访者就与家人分隔两地,独自一人在家,感到恐慌、孤独、无助。“就想问问,我一个人在家,如果身体有什么突发状况,谁能知道?就算能叫来120,我能出去吗?”梁盼感受到来访者面对未知情况的担心、焦虑、恐惧。
“很多来访者会描述他们痛苦的心情或症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共情,但专业地分析心理上的成因也同样重要。”经过深入交流,梁盼了解到来访者平常身体健康,随即引导其发现自身认知中不合理的地方,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恐慌是对客观事实的放大,是偏离正常的。“要让来访者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付诸行动才能真正走出心理上的泥潭。”在45分钟的通话中,梁盼耐心倾听,与来访者共情,为其独自居家给出了一些小建议。“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基本每通电话都保持在45分钟左右。”
咨询结束时,来访者表示,与治疗师的交谈缓解了他很大一部分的焦虑情绪,并表示在之后居家的时间里,会正视自身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用情服务 告别“心理泥潭”
在接触过的各式各样咨询人群中,给心理治疗师赵莉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数压力巨大的升学群体。考研的巨大压力,疫情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很多同学普遍存在焦虑情绪。
“我最近每天心情都不好,时常感到焦虑该怎么解决呢?”
“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先不要着急,咱们慢慢说是什么事情使你心情不好呢?”
12月6日18时7分,值班的赵莉接到一位在家准备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来访者电话。来访者表示,以前在学校备考,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互相鼓励学习,回到家与父母的沟通较少,也没有一同考研的朋友可以交流,对于目标的焦虑,导致备考缺乏动力,怀疑自己坚持不到考研那天,出现入睡困难、心情低落等情况。
赵莉给予来访者积极关注,合理共情,使其焦虑的情绪得到缓解,并给她分享了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找人倾诉、转移注意力、适度锻炼等。“考研是一次‘长跑’。”赵莉运用心理学中的“小步子原则”,让这位来访者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专注在当下的努力中,以此获得心理上的确定性和获得感,同时建议来访者持续做线上或者线下心理咨询。
用爱关怀 铸就“心灵铠甲”
疫情之下,人们面临的不仅是一场与病毒斗争的疫情阻击战,更是一场与不良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大家在防控疫情之余,还需加穿一件“心灵防护服”。
“您好,我是刚才接您热线的心理治疗师,见您挂断了电话,有点担心,您现在感觉怎么样呢?”
“老待在隔离点感觉有点烦,有点想家,也有点‘恐阳’。”
“做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可以最大限度忘却您的负面情绪。而且想家是很正常的,我们每个人在被隔离的时候都会这样……”
这是12月2日12时6分心理治疗师段红芳与一位隔离人员的对话。
12月2日11时49分,值班中的段红芳接到这位来访者的电话,通话中其言语激烈,并出现自杀倾向,说到情绪激动时便自行挂断电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段红芳立即回拨了电话。
段红芳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表现出充分的同理心,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哪怕是线上的交流鼓励,也会给予隔离人员很大的安慰和力量。”
疫情期间,部分被隔离人员产生了失眠、焦虑、悲观的负面情绪。“对于出现不良情绪的隔离人员来说,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获得内在的动力。”段红芳说,去做自己觉得可控的事,会产生确定感,产生对生活的掌控力,以阻隔外界不确定性的影响。
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段红芳耐心与隔离人员沟通,认真倾听其心里话,不厌其烦地解答其提出的问题,对隔离人员开展心理关爱、情绪疏导、危机干预工作,帮助他稳定情绪,并及时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和防控知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疏导和开解,让这位来访者舒缓了情绪,释放了压力,不住连声感谢,并表示会积极配合隔离工作,不会做过激的事情。
3年来,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面向公众免费提供服务,同时为受疫情影响的群众提供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全力守护着群众的“心灵绿码”。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