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中心医院救治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症患者纪实

2023-01-22 09:38: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1月19日下午,市中心医院心脑血管监护室,21号病床前的监护仪不时发出“滴滴滴”的警示声,医护人员立即查看患者生命体征、为患者吸痰、调整补液速度……连日来,该院多学科齐心协力、医护人员争分夺秒、24小时昼夜不舍全力救治,将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多脏器功能不全、“大白肺”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以及历经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的重症患者抢救回来,目前各项指标均已正常。

  1月4日晚,这位52岁的患者已经感染新冠病毒5天了,家人发现她精神恍惚、面色发紫、反应迟钝,将其紧急送到市中心医院救治。到达医院后,心脑血管监护室医护迅速调配无创呼吸机,在给予纯氧通气的情况下,患者血氧饱和度只能维持在90%,床边胸片提示“双肺白肺改变,病毒性肺炎(重症)”,病情十分危重,双肺90%都变白了,严重影响患者的氧合功能,随时有生命危险。

  “肺部是氧气进入人体的重要途径。当肺部出现问题,人体发生缺氧,各器官都会受到影响。”心脑血管监护室主任张鑫浩带领医护人员进行了气管插管,接入呼吸机、一氧化氮吸入仪器,一刻也不懈怠,生死线上的“战斗”瞬间打响。

  这位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做过肾脏摘除手术和子宫切除手术,体重高达100公斤。多种基础疾病的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治疗难度大、时间长,多学科联合是关键,更需要制定个体化的精准诊疗方案。

  所幸,在第一波重症高峰来临前,市中心医院就科学调配全院资源,增加了OMNI(肺肾机)、舌下微循环检测、一氧化氮吸入仪器等先进救治设备,及时加派医护人员,迅速扩容提升接诊能力,确保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出急危重症患者出现的病情变化,精准地给出抢救方案并第一时间予以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同时,该院还整合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脑血管监护病房及重症医学科资源,组成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心外科、心脑血管监护室、ECMO团队等多学科力量的重症会诊专家团队。

  为此,该院立即启动专家团队,及时开展多学科专家会诊,建立重症患者专家会诊微信群,共同探讨救治方案,对危重症患者制定“一患一策”,患者的病情渐渐得到控制,当医护人员以为患者已经脱险,不料危险再次来临。

  “吸100%纯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仍然只有70%!”

  “患者呼吸衰竭、心脏骤停!”

  “上ECMO(体外人工膜肺)!”

  1月12日中午,患者再次出现病情变化,在持续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仍难以维持,一度低至70%,医护人员紧急实施评估心肾胃肠功能、监测中心静脉压、吸氧、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患者氧合指数无明显改善,并出现呼吸衰竭,突发心脏骤停。医护人员立即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药物注射,不到5分钟,患者恢复心跳。

  持续无创机械通气也无法维持血氧饱和度在安全范围,向家属说明情况,家属积极配合同意使用ECMO,ECMO团队迅速启动ECMO支持人工心肺,让患者的肺得到充分的休养,给治疗争取时间。同时,使用舌下微循环检测,通过毛细血管的流速判断感染,进行380灌流,吸附血液中的炎症因子……历经1个小时的紧急抢救,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心跳、呼吸、血压终于恢复正常……但ICU病房中,医患仍有“关卡”待闯。

  随后的两周,依据精细化的治疗方案,这名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大白肺明显吸收减轻,吸氧浓度也从100%下调到50%,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到90%以上。

  “顽固性缺氧的新冠患者,抢救难度大、困难重重,我们医院既往三年积累的重症救治经验,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郭淑明介绍。3年来,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有多人参加各地的抗疫工作,在救治新冠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锻炼了一大批战斗力强的重症医护队伍。训练有素的队伍对重症患者能够快速、有效救治,在本轮的重症救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明显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