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护理团队:战“疫”一线写芳华

2023-02-10 09:15: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2022年年底,连续三年奋战抗疫一线、十余次赴外支援的市人民医院护理团队,面对新冠疫情汹汹来袭导致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急剧增长的严峻挑战,又一次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克服人员少、患者多、时间紧的重重困难,日日夜夜接力鏖战在救治一线,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用坚守守护希望、用行动诠释使命、用生命托举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战“疫”之歌。

  化身“闪电侠” 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

  “医院要在儿科楼紧急筹建亚定点医院,立即从各科室统筹护理人员!”2022年11月22日,市人民医院火速筹建亚定点医院,急需组建200人的护理团队。收到院方紧急指令后,护理部主任任丽英马上启动紧急预案,统筹各科室护理力量,确定抽调人员名单。

  任丽英迅速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联系各科室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确保200名抽调人员及时到位。人员到位后,她却因用嗓过度几乎发不出声音。顾不上休息,她又赶赴亚定点医院继续现场指挥协调。12月7日,疫情管控放开之后,由于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剧增及医务人员感染减员,这样的调度经常是通宵进行。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亚定点医院的护理工作任务重、强度大、风险高,必须找一位能力出众、经验丰富、作风顽强且年富力强的人来“挂帅”。护理部副主任李春芝有着丰富的一线战“疫”经历,仅在2022年就远赴河南、上海、太原、运城等地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在最危险的战场、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而这一次,面对新的挑战,身经百战的她再次迎难而上。

  “这是无数个生命的托付,我必须拼尽全力守护。”来不及收拾行李,李春芝就风风火火地投入到亚定点医院的工作中。每天,她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行色匆匆地穿梭于各个楼层之间,不断熟悉新的环境,细心观察研判各个区域的运行状况,根据实际优化护理人员配置,迅速将这支临时组建的“混编部队”打造为密切配合的整体团队。从调配短缺物资到协调医疗器械,从查看患者病情到安排一日三餐,从检查防护措施到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正是在她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的统筹管理下,一个又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一位又一位患者康复出院。

  李春芝说:“从去年10月份以来,几乎天天因在外战‘疫’而住在隔离酒店,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出征,不知归期,哪里需要她就会义无反顾地出现在哪里。

  “亚定点医院这边接收所有阳性患者,病人类型很多,既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又有年近百岁的老人;既有急危待产的孕妇,又有摔伤骨折的病人;既有需要长期进行血透、血滤治疗的患者,又有带着各种各样基础病的危重患者。”老年科护士长芮霞在亚定点医院负责3层、4层、8层的护理工作。

  一天下午,亚定点医院集中来了8名患者,其中4名孕妇需要进行剖腹产,2名婴儿因为高烧引起惊厥,2位老年人是有着大量基础病的阳性患者。芮霞赶紧安排助产士等人准备给孕妇进行剖腹产,同时一边千方百计给孩子退烧,一边给两位老人上呼吸机。由于患者在不同的区域治疗,身穿防护服的芮霞跑着往返于3个楼层区域之间,在高强度工作下很快汗水就浸透了衣服。她虽苦不堪言,却没有迟缓脚步,在和同事们前赴后继的接力救治下,最终4名产妇顺利生下小宝宝,2名婴儿退了烧恢复良好,2位老人的病情也稳定了下来。

  截至2022年年底,亚定点医院护理人员已经接生了40多个“虎宝宝”,生命之花在她们辛勤汗水的浇灌下绽放出绚丽光彩。

  化身“应急侠” 挺身而出与死神夺命

  “快让一下!快让一下!患者着急抢救!”2022年12月23日深夜11点多,一位60多岁的患者突发胸痛被抬到了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此时的抢救室早已住满了病人,没有一张空余病床。急诊科护士李晓波见此情景,赶紧找来一张床垫铺在地上,然后和家属一起缓缓地将患者抬到上面。

  “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需要赶紧输液!”值班医生着急地说。病情危急,容不得多想,李晓波赶忙拿起液体,扑通一下跪在冰冷的地板上,准确将液体针头插入患者血管中,又细心地将针管固定好。最终患者被抢救了过来,而她跪地输液的这一幕也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急”,正是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一大特点。面对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急、需要治疗急、家属心情急的工作环境,急诊科护士长王艳萍带领科室护理人员在“急”上做文章,用“说话急、走路急、行动急”的应急工作状态奋力救治每一位患者。

  “护士长,我烧得厉害,浑身难受,不能坚持上夜班了,这会又实在找不到人替班。”一次,王艳萍凌晨一点多忽然接到一名护士的请假电话,表示凌晨两点到早上八点的夜班因病无法上岗。王艳萍安抚道:“现在科里病人多,不能再加重大家的负担了,我来替你上,你安心休息。”挂了电话后,已经上了一整天白班的她强打起精神急匆匆赶去医院,再度穿上防护服开始了六个小时的漫长夜班,因为在她眼中“生命重于泰山”。

  “十万火急,快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快点上呼吸机,患者呼吸衰竭了!”“患者需要抢救,赶紧先给吸氧!”……在重症科多个病区,护士长张艳丽和许媛带领的护理团队每天都要面对各式各样的突发病情,总能沉着冷静地进行有效处置,力挽狂澜拯救患者于危难之际。

  重症科是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之一,对护士长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张艳丽和许媛每天都要反复巡查各自负责的病区,逐个检查重症患者情况,指导护士做好重症护理。

  新冠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比一般重症患者的护理更多、更难、更复杂,病人大多呼吸困难,张艳丽和许媛带领大家尽可能给每一位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改善缺氧状态,减少对肺部的压迫。气管插管时,患者随时可能喷出大量含有病毒的痰液,护理人员一不留神就会被感染。但她们视患者生命高于一切,没有一个人畏惧退缩,苦活、脏活、累活甚至气管插管这样危险的工作大家都抢着干。

  随着新冠重症高峰期来临,重症科的护士们在救治患者过程中接连被感染,但患者却与日俱增。“我们这里是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已退无可退。”张艳丽和许媛发出了紧急动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压力空前,她们负重前行;救治患者,她们分秒必争;病情危急,她们从容应对;患者面前,她们和蔼可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化身“钢铁侠” 奋不顾身与病魔较量

  北方每年冬季本就是流感高发季节,去年冬天由于流感和新冠疫情叠加,导致呼吸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创下史无前例的最高纪录。呼吸科护士长徐红艳介绍:“去年12月初,为了缓解急诊科的救治压力,我们科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一口气收治了55位患者,全科病床一下子住满了,而且来的都是病情很重的患者。”

  从前一天下午到第二天晚上11点钟,徐红艳带领全科护理人员都在忙着收患者,一刻没有停歇。病房收住满后,又连夜和大家一起加班处理患者医嘱。重症患者不能有家属陪侍,护理人员在做好病情监测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做好护理工作,徐红艳和科里护士们吃住在医院,经常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早已忘记了什么是休息日,处于“连轴转”状态。

  今年1月初,由于“阳”后没有好好休息,加上持续工作劳累过度,51岁的徐红艳被检查出患上了肺炎,即使是在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她还是一边输液,一边上班。徐红艳说:“作为护士长,我更应该以身作则,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尽最大努力做好护理工作,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大家一定要佩戴好口罩排好队。一周内体温大于37.3度或者有干咳、乏力、肌痛、腹泻等症状的患者请到发热门诊就诊,体温小于37.3度的患者请到普通门诊就诊。”在发热门诊分诊台,经常能看到护士长秦秀芳扯着嗓门引导患者有序排队就医的忙碌身影。在当时人员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她一方面坚持在一线工作,一方面又主动担负起发热门诊的管理重任,多方协调,合理优化患者就诊流程,简化信息登记,极大地方便了发热患者就诊、救治与转归。

  去年12月中旬,根据疫情发展形势需要,市人民医院决定利用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紧急将发热门诊诊室从5间扩充至30间,这意味着首先要将病房内原有的设施妥善安置,再将办公椅、电脑、打印机等物品搬进去,还要安装叫号系统等一系列的软件,这可是一件耗时费力的苦差事。“护士们上班都挺辛苦,不能耽误她们的休息时间,我来吧!”秦秀芳主动请缨,担负起了诊室扩容改造的重任。她牺牲休息时间,和怀孕8个月的护士张晶晶一起在保洁、保安的协助下,仅仅用了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就完成了25间发热诊室的改造工作,为有效应对发热患者就诊高峰、平稳度过疫情高峰期打下了坚实基础。

  患者生命大于天。这些英勇无畏、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护理人员,正是市人民医院全体护理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她们像“超级英雄”一样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城市。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吴春玲说:“我们的护理人员白衣执甲、逆风奋战,坚守战‘疫’一线,守护生命之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奋不顾身,拯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把无私奉献留在距离生命最近的地方。我为有我们这样的‘超级英雄’感到自豪!”

  记者 王德政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