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百姓餐桌上的小馍馍,也能“蒸”出大名堂?在霍州市,当地正以年馍为抓手,试图走出一条以“九统两分”为基本生产体系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霍州,东依霍山,西傍汾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千百年的传承中,“霍州年馍”因始终保持老酵头发酵、不含食品添加剂,且人工揉制而独树一帜,又因工艺独特、花样繁多,享有“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之誉。
多年来,霍州城乡涌现出大大小小许多从事年馍加工的实体。数据显示,霍州市近300家年馍作坊、企业,年产量1200万公斤,从业人数超5000人,平均每9个农村劳动力就有1人从事年馍生产。但总体而言,这些作坊、企业大都单打独斗,一则各家生产标准不统一,导致生产出来的年馍口味差异大;二则市场小、散、乱,制约了整个产业做大做强,更不利于区域性品牌的打造。
2022年,随着媒体曝光量的骤增,霍州年馍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霍州市获授“中国年馍之乡”。同年10月份,霍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出台实施方案,确立了“一体两翼”的产业发展思路,即构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体,传统加工“抓特扩产提效促增收”和现代加工“培优扶强延链舞龙头”为两翼的协同发展格局。当年年末,该市以发展集体经济促增收为目标,在每个乡镇、街道各扶持建立了一家标准化年馍加工厂,全面加快年馍产业集群建设。
区域化布局,培植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只是第一步,坚持标准化生产,全力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才是长久之计。为此,霍州市委、市政府牵头,一方面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年馍产业研究院,着力解决年馍口感偏酸、有糟味、存放时间短等难题,同时与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合作研发年馍无菌热包装技术,为霍州年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扫清了技术障碍。另一方面,大力扶持社会民间资本加入,由霍州市农发公司与当地民营企业共同注资成立“霍嬷嬷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年馍产业整体发展。
数十米长的流水生产线一字排开,发酵室传送出来的大块面团自动投入设备,从和面、揉面、压皮、成型一气呵成。工人师傅们熟练地将一块块标准面胚揉制成型,尔后被送进蒸房蒸制……今年1月8日,“霍嬷嬷”公司的年馍加工厂开始了生产。
“霍嬷嬷”公司年馍加工厂(以下简称“辛置年馍厂”)位于辛置矿中旧址,主要建设有万级洁净车间的高标准食品检验中心,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化仿手工年馍制胚生产线,利用现代科技,如应用仿生技术、光控光感技术、低温蒸汽技术、微电脑可编程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完成和面、连续压片、卷片、挤压、定量切割面团、成型、醒发、蒸制等一系列制作工程。目前已投产三条生产线,其中两条人工揉制生产线,一条自动化面胚配送链条。今年春节前后,这个加工厂生产年馍成品21万公斤,实现营收400多万元。
坚持产业化经营,壮大特色产业发展链是必由之路。在“霍嬷嬷”公司生产运营过程中,霍州市充分发挥该公司联结政府与村集体的优势,打造“龙头企业+农发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链接机制,探索“中央工厂+微型厨房”模式,采用“九统两分”生产体系,吸纳12个乡镇(街道)的120余家加工实体加入。
“‘九统两分’,就是由中央工厂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原料、统一发酵、统一配送、统一回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微型厨房分户揉作、分户蒸制,再由‘中央工厂’回购成品,复热杀菌,统一包装销售,以此形成村民足不出村、足不出户的年馍生产加工布局。”霍嬷嬷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春水介绍。
“采用‘九统两分’这种模式生产,我们只需要把好质量关就行,销路不愁。”三教乡杜庄村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村年馍加工厂负责人赵变玲如是说。
杜庄村年馍加工厂成立于2023年1月,由原来的村幼儿园改造而成,占地800平方米。“去年春节前后,加工厂生产18天,用了500多袋面粉,年馍主要是村内销售。”赵变玲介绍,今年春节前,杜庄村年馍加工厂采用了“九统两分”生产体系,“我们生产了38天,共使用900袋面粉,生产年馍3.375万公斤、3800箱。除了部分自销外,其他均由辛置年馍厂进行了回购。”
无独有偶,北环路街道北关村党支部委员、北关食品加工厂副厂长高国钧也因此少了许多后顾之忧。他说:“我们厂属于初创,多亏有‘霍嬷嬷’公司和‘九统两分’兜底,我们心里才有了底。”
去年腊月,北关食品加工厂使用600袋面粉,生产年馍2.1万公斤,除1万公斤零售外,其余由辛置年馍厂进行了回购。
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终极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高国钧介绍,北关食品加工厂用工10余人,其中3户为脱贫户,根据工种不同,每人每天有135元至150元不等的收入,“九统两分”生产体系极大地调动了村民们的积极性。
在杜庄村年馍加工厂,旺季用工达到五六十人,今年春节前的38天,务工人员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年馍市场有前景,咱农民有活干,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这是一件大好事!希望年馍产业持续壮大,我们的腰包鼓起来。”村民成小平说。负责厂里醒发面团和蒸制馍头的他,一个多月挣了5700多元。
随着农历春节渐行渐远,“霍州年馍”进入了常态化生产阶段。3月11日,辛置年馍厂暂停生产,目前正在进行宿舍楼改造、科研楼车间完善和机械设备配置。
对于“霍嬷嬷”公司行政主管贾春丽来说,她一直试图探寻散落民间的年馍文化遗珍,如今有了更多时间走访霍州市的村镇。在她看来,文化赋能是年馍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事实上,霍州年馍传统加工也正着力文化赋能,引导大众消费,围绕“主食礼仪”系列,鼓励当地年馍生产加工企业和作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代加工则着力科技赋能,适应现代消费,围绕“即食休闲”系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型龙头企业,努力把“小馍馍”做成大产业,打造成为老百姓的“致富馍”。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