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在为村民讲解相关政策。记者 闫锐鹏 摄
▲ 5月18日,施工人员在段村进行污水管道施工作业。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新闻网讯 初夏的吕梁山,林木叠翠,万物勃发。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记者再次走进大山深处的汾西县僧念镇段村。这里,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系列产业健康发展,红色旅游优势凸显,众多游客往来不绝,处处涌动着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
红色旅游点亮希望
山路蜿蜒盘旋,沿途绿意葱茏。记者驾车进入段村时,村里的红色教育基地及日间照料中心、公共浴室、理发室等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
四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来到段村,考察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建等情况,给这里的干部群众送来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慰问。
在村文化广场上,总书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殷切希望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踏实奋进的动力源泉。如今,周边及外地的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参观留影,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感受总书记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现在进行的是污水管网铺设工程,管道将通到全村各家各户,实现全覆盖,解决群众污水处理难题,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段村党支部书记李佳莉介绍,“这项工程结束后,我们还计划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污水管网铺设工程于今年4月下旬开工,按照施工进度,主管道将于6月底铺设完工,年底前可全部竣工。
在段村党群服务中心右侧,10余名工人分工明确,正在修缮门楼、安装线路、粉刷墙壁、修建公共卫生间,一旁的施工负责人郭斌拿着施工图纸,检查工程建设情况。
农历新年至今,段村热度不减,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在汾西县和僧念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段村抓住有利时机,发挥离县城近、交通便利等优势,集思广益,认真谋划,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
“这里曾是空置的段村小学,如今我们聘请有专业资质的专家重新进行规划,实施了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李佳莉说,“我们立足汾西和段村的资源优势,规划了红色文化、乡村振兴、非遗文化、锣鼓艺术四个展厅,并设置了重走总书记走过的路线、吃忆苦思甜饭等群众和游客能参与的环节,增强游客的体验感,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
当前,段村红色教育基地雏形初现。此外,正在有序施工的还有日间照料中心、公共浴室、理发室等公共基础设施工程。
李佳莉表示,这一系列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提升段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绿色产业迎接明天
产业兴,则乡村活力足。
段村是全市39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如今,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给这里带来了无限活力。
“我们正在建设的有智能化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大棚、双孢菇种植及养殖等绿色产业。”僧念镇党委书记侯宝林介绍,“这些产业将形成有机、绿色的循环经济,解决大量群众就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年初,段村流转了70亩土地,以政府统筹资金和农户土地入股的方式,规划实施智能化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大棚,发展以花卉、蔬菜、水果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预计国庆节前建设完成。
“走,去看看我们的双孢菇基地建得怎么样。”在侯宝林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村里正在建设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只见8座生产大棚一字排开,工人正在厂房内铺设各类管道。侯宝林介绍,该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将在7月投产,预计年产双孢菇10万公斤,年净利润达40万元,每年给村集体分红10万元,并带动15至20人就业。
自今年3月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后,村民陈林林的养牛基地逐步走上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牛的数量从去年的30余头增加到了62头。“新基地使用了不到半年,之前的场地空间小,再加上去年秋季雨水多,牛棚漏水,村集体就帮忙找了新场地,加固了牛棚,现在的场地能容纳100多头牛,规模发展不成问题。”抚摸着刚出生不久的牛崽,陈林林信心满满。
随着规模的扩大,基地里喂牛、粉料、铲粪等工作量也多了不少,50岁出头的村民赵三奇因此成为一名领固定工资、不固定上班的员工。“我在这里清理牛粪,来去时间不受限制,不耽误干地里的活,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知足啦!”
赵三奇说完,陈林林在一旁笑着附和:“咱的肉牛不愁销路,计划到年底增加到100头,到时候需要的人手更多,希望尽我所能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此外,段村还通过场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养殖业,各项目开始运营后,段村村集体经济年底将达到25万元。
生活有希望,日子有奔头。如今的段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巩固成果夯实基础
犹记得,在段村便民服务中心,总书记仔细询问了村里的产业发展、防返贫措施等,见到村民蔡文明,一句“来看看你们,唠唠家常”,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村文化广场上,总书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殷切希望言犹在耳。
牢记总书记嘱托,当地党员干部人人奋勇争先。在汾西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你们老两口最近身体怎么样?”5月17日,记者跟随市人民检察院派驻段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增华来到段村下辖的自然村闫家坪村,开展防返贫监测工作入户调研。
王增华入户第一家来到了72岁的村民柏红记家。进门后,他详细了解柏红记家的收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以及家庭有无因病、因灾、因学等事故产生刚性支出等情况,并作了记录。
“防返贫监测入户调研是为了及时掌握农户家中情况。段村脱贫后,我们持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舆情信访研判四种方式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早发现、早帮扶,实施了医疗救助、产业发展、务工就业等一系列针对性帮扶措施,逐步稳妥予以解除风险,并长期跟踪监测。”王增华向记者介绍。
“村干部每次入户调研都问得特别细,老百姓心里踏实着呢。”王增华每次入户,柏红记总要留他喝杯水再走,对他的信任不言而喻。
今年,汾西县启动了“汾西防贫宝”项目,由县里的对口帮扶单位中国证监会和县政府共同出资500万元,在防返贫监测中,对全县因病、学、住房、饮水、意外等产生返贫风险的农户给予阶梯式救助,进一步夯实脱贫成果。
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段村阔步发展的目标清晰,步伐笃定。
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你听,又产羔了!”5月16日中午,放羊归来的蔡文明正端着碗在屋里吃饭,听到清脆稚嫩的羊叫声,他放下饭碗,满脸幸福地朝羊圈跑去。羊圈墙角处,一只母羊正舔舐着一只可以站立起来的小羊羔,小羊羔则依偎着母羊,跪下前腿找奶吃。
“羊有跪乳之恩,人也一样。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共产党。”蔡文明说,“今年以来,已经产了26只羊羔了。党的政策好,技术送上门、服务送到家,管理好了,羊的成活率也提高了。”
蔡文明是段村养羊专业户。2014年开始养羊,2016年底脱了贫。近年来,他享受到了政府贴息贷款的扶持,也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养殖技术免费培训。随着养殖管理技术的提高,蔡文明的羊群数量不断增加,收入不断增多。
“做梦都想不到,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会冒雪来到我们村,走进我这样一个普通养羊户的家里,跟我聊家常,询问我家的生活和养殖情况。”蔡文明说,“总书记的话既是关心,也是鼓励。”
在同龄村民的眼中,蔡文明上过高中,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喜欢读书看报,也常用书和报纸中的话鼓励自己。在养羊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里,他经历过管理不善、技术缺乏、羊羔成活率低、羊价行情低迷等情况,但他不服输,认定目标,坚持喂养。
奋斗永不止步,莫让梦想老去,这是蔡文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他从《人民日报》上的一句话改编而来的。采访中,他从炕席下拿出一张2014年6月3日的《人民日报》,这张保存了8年报纸,颜色已经泛黄,但他一直悉心珍藏着。他把“奋斗不会过时,梦想不会老去”改编后,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遇到困难时就拿出来看一看,然后坚持梦想,继续前行。
“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总书记的关心和鼓励,让蔡文明干劲儿十足,也让他信心满满。
前不久,蔡文明琢磨着要提升绒山羊的产量和质量,村干部和汾西县畜牧兽医中心的养殖专家很快就来到了他家,咨询问题,解决困难,更增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羊群壮大了,儿子的店铺也顺利开张了。”谈到如今的生活,蔡文明喜不自禁,“只要有梦想,有追求,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蔡文明的儿子蔡金今年30岁,进入社会后他大多时间从事推拿工作。10年来,他北上太原、南下浙江,曾给别人打工,也曾自己开店经营。妻子临产前回到家乡后,“在家乡开一家自己的店”的想法更加强烈。
“县行政审批大厅的工作人员上门指导,从网上申报办理到拿上营业执照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在位于汾西广场人和巷自己新开的推拿店里,蔡金高兴地介绍,“享受到党的好政策,圆了我的家乡创业梦,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奋斗永不止步,莫让梦想老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如今的段村,广大干部群众牢记领袖嘱托,众志成城,阔步向前,正努力续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新篇章。
记者 李卫红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