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生态绘就千重锦 青山绿水靓平阳

2022-07-04 08:41: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夏日清晨,微风正好。沿汾河西岸骑行的市民张万峰停下自行车,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两张刚刚拍下的照片:一幅青山如黛,碧空如洗,另一幅汾水潺潺,野鸟嬉戏。一时间,点赞留言者甚众。

  张万峰连续多年户外骑行,亲身见证了我市生态环境的巨变:“汾河水从以前黑灰色的主色调变绿了,天空从以前的‘十面霾伏’变蓝了。如今,每次沿河骑行,心情总是格外舒畅。”

  张万峰眼中的变化,就是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闪光注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我省考察调研,分别作出了“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和“要积极稳妥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的重要指示。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平阳儿女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行动,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步履稳健。

  凝聚合力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两山夹一川”的特殊地形、长期静稳的气象条件,加之上世纪90年代“粗放型”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环境质量一度是我市最大痛点。决战污染、唤回蓝天,成为全市人民最迫切的期盼。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带领全市人民奋勇拼搏,持续打响声势浩大、力度空前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市委书记闫晨曦强调,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要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高标准保护工作理念,不断开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要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云峰多次进行安排部署:要紧盯目标抓落实,突出重点抓落实,强化责任抓落实,群策群力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攻坚合力,切实提升全市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我市建立并持续深化环保常态化研究会商机制、重点生态环境问题领导领办机制,推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出台市级53个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职责;出台了《临汾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临汾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强化地方治污法律保障;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构建环境保护四级严密网络;对标一流,创新手段,专班抓、调度抓、督查抓,实施联防联控,持续向结构性污染开刀,狠抓工业企业减排,扩大清洁取暖改造范围,严格错峰生产管控……

  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逐年提高,力度也逐年加大,“生态立市”理念得到全面深化。

  2017年和2018年,我市创新提出“铁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联动治污、综合治污、产业治污、全民治污”这“八个治污”思路,连续两年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八大工程”;

  2019年,我市将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到临汾发展的“生命线”高度,大力推进市区环境质量改善;

  2020年,我市提出“环保倒逼转型,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攻坚重要举措;

  2021年,我市生态环境重要举措突出“治气、治城、治水、治山”四位一体,“治气”标本兼治再加力,“治城”全面统筹再提升,“治水”综合防控再深入,“治山”严格标准再规范;

  2022年,我市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环保工作摆放在重要突出位置,鼓足干劲、投身决战;市直各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联防联控,为全市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尧都区“查、整、督、严”四措并举,强势推进“清零”任务;侯马市从服务重点项目、落实环境安全职责、实施联防联治等方面着手,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霍州市坚持环保大投入,开展环保大整治,构建环保大格局,倒逼产业大调整,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大变样;襄汾县走出一条“减、优、绿”之路,使绿色成为发展新底色……

  生态环境和气象部门完善了环境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环境气象预报产品精准化;交通运输和交警部门持续开展路面扬尘治理专项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柴油车排放治理和维修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城市管理部门多次部署,对餐饮企业进行逐一多轮排查;住建部门一手抓防治管控,一手抓机制建设,推进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古都平阳的生态环境日渐美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临汾蓝”频频造访、东西两山苍劲挺拔、一泓汾水碧波清流……

  我市的优良天数连年增加,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2019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的第164位,退出“全国倒一”;2020年,市区及周边10公里范围重污染企业全部“清零”,“一城三区”海拔600米以下区域基本实现“无煤化”,汾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退出劣Ⅴ类并稳定达标;2021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5年持续改善,改善率排到了全国168重点城市第24位,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均达Ⅳ类以上,创出历史最好水平,SO2年浓度均值控制到了12微克,绝对值和改善率均排到全省前三,再次创出历史佳绩。

  统筹治理 全面打响“三大战役”

  今年5月21日,临汾市环境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投入运行,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每年可将生活垃圾转化为1亿度电、6万吨环保建材、6千吨生物质柴油;2021年,晋南钢铁集团秉承“绿色、环保、智能、低碳”理念,发展绿色工厂循环经济,实施了3号1860立方米高炉及配套项目,环保投资达4亿余元,配套了最先进的超低排环保设施;2020年,永鑫焦化集团完成环保节能投资6.7亿元,高标准实施环保设施技术改造及建设30余项,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2020年初,永和县开展了“百日清河”行动,清垃圾、清淤泥、修河道,着眼以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为目标,连续掀起了“三次大会战”,让全县的生态环境在短短三个月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精准定策、强弱补短,多点发力、统筹治理,全面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役。

  ——打好“蓝天”保卫战。我市在调结构、压产能、管企业上下功夫,极大削减了平川区域工业污染排放量。在全省率先开展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规范焦化、钢铁、洗煤等行业治理标准,启动企业提标升级创A行动,涌现出华翔铸造等一批行业标杆;焦化产能减少1457万吨,钢铁去产能272万吨,市区周边7家焦化钢铁塑料制品企业实施关停退出,市区建成区重污染企业实现“清零”;淘汰洗煤企业82家,“一城三区”退出砖瓦企业13家;实施绿色差异化管控,推动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经济发展格局。

  实施清洁取暖改造,推进散煤治理。特别是2020年,我市将“一城三区”范围内海拔600米以下区域全部纳入清洁取暖改造范围,完成改造2019.44万平方米、17.16万户,改造面积和户数的完成率分别为109%、104%,在全省排名第一。随后又新增“禁煤区”165平方公里,“禁煤区”实际管控面积达到3420平方公里。

  车辆管控提高标准:市区范围内实现了公交车、出租车全部纯电动化,国三及以下营运型中重型柴油车全部淘汰,划定“大气污染防治绿色运输示范区”,引导柴油车末端分流,持续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监管。扬尘整治全面覆盖:施工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措施是必须达标的“硬标准”,国省干道的机扫频次持续加密,裸露空地上大片的防尘绿网首尾相连,所有渣土车辆实现运输管理远程监控。秸秆焚烧管控严格:市级检查督查、县级联防联控、镇村坚守一线,曾经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涌起的道道烟尘销声匿迹。

  ——打好“碧水”保卫战。我市狠抓源头管控、过程治理、责任落实,强力推进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狠抓焦化废水和煤矿矿井水深度治理,加快推进全市生活污水、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强化全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了水环境;实施了蒲县、曲沃、尧都等一大批人工湿地建设工程,改善了河流水质;充分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站作用,对汾河、浍河、昕水河等重点河流实行“日监测、日分析、日通报”,对超标断面及时预警、精准溯源、科学治理;全面推进全市县级及以上城镇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

  在此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加快工程治水、严控过程污染、实时监测压责。2022年,我市启动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改造,进一步完善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加强涉水企业和河道施工监管,严防偷排、偷倒超标废水,同时对入河排污口进行再排查再整治,实行动态化管理,常态化“清零”;进一步强化水质监测自动站管理,每4小时对重点河流考核断面水质进行一次监测,每月对全市入河排污口水质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反馈。

  ——打好“净土”保卫战。我市着力补齐治理监管短板,深化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调查统计和涉镉及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调查;出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方案,分别在乡宁、洪洞、安泽开展治理试点工程,共治理矸石210.65万吨,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2019年至2020年,全面启动并完成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着力推进土壤、固废污染防治,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全面排查防范风险隐患,继续加强对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的监督管理。在固废方面,持续对现有堆场开展“回头看”排查,确保问题动态“清零”;在危废方面,有序推进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形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危废全过程监管和打击体系,保证生态环境安全。

  如今的临汾,时时呈现出纤云四卷、青山挺拔、河水澄碧的生态图景,生态环境正逐步成为临汾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众志成城 共建共享美丽临汾

  2018年至2020年,全市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569起,处罚2.94亿元,立案、处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共立案查处违法行为689件,罚款7772.11万元,立案数量居全省第一、处罚数额居全省第二——这组数据,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我市对环境违法的“零容忍”。

  我市始终把严格监管执法作为重要抓手,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还采取了一系列硬措施、硬手段,制定出台《污染源在线监测超标惩治办法(试行)》,实行“一日一立案,一日一处罚”;探索制定《临汾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实施办法(试行)》,扫除“以罚代管,只罚不改”监管弊病;探索建立“网格化巡查+执法队执法”模式,全年不间断对市区城区建筑工地、餐饮油烟、河道排放等污染源全面巡查、检查、夜查,下“苦功”防住城市面源污染的“最后一公里”;综合运用调度、督办、检查、通报、约谈等手段,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

  精准治污,科技是重要抓手。我市规划建设固定源、移动源、空气质量三大管控系统,为全市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建成工业企业在线数据监控、环保用电监管系统,建设工业无组织粉尘治理监管系统,建成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监测监控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网络系统,建设空气质量管控系统、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系统、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能监管系统,全市污染防治精细化管控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2021年10月份,中环天合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入驻我市,成立“一市一策”专家团队,协商制定了“有组织排放限值”和“无组织排放限值”,坚持不间断预判,及时发布管控指令,各级各部门迅速落实管控措施,针对性减少污染物排放。

  今年以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减、方向不变,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舆论氛围依然浓厚。

  6月5日,“六五环境日”临汾主场活动在市区鼓楼广场举办。6米高的背景墙上,“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几个大字异常醒目;22个印制着环保知识、环境变化等内容的宣传展板分列两侧;签名墙前,志愿者和市民纷纷签字并写下心中寄语——“让山更青,水更绿”“保护生态,人人有责”“天蓝水清,美丽临汾”……环保志愿者曹阳说:“我要把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让更多人知道,为我们临汾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市连续多年开展“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竞赛、环保宣传作品征集大赛、“临汾少年蓝天保卫战”主题手抄报作品征集等活动,组织举办了“助力秋冬防,百名大学生进百企入百村”宣传活动和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生态环境保护图片展等,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生态环境得到了全市人民的理解关心、支持参与。

  盛夏时节,行走在汾河生态公园里,草木葱茏、绿植错落、鲜花娇艳,沿岸的垂柳与波光粼粼的汾河相映生辉,一幅绿色生态画卷徐徐铺展,散步休闲、跑步锻炼、驻足观赏的市民比比皆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让广大市民享受着更加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为大家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幸福“砝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晋红峰说,“我们要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硬的手段和更加昂扬的斗志,直面压力、应对挑战,全力以赴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