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留下一段有关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深情叮嘱。
对实证历史发展、赓续民族文脉的文物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寄予厚望、充满感情。五年三次视察山西,总书记每次都对文物工作和文化遗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聚焦“让文物活起来”,我市的文物保护利用,坚持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交融、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古城特色和现代文明相辉映,构建富有临汾特色的文物创新生态体系。
厚植人文 探源中华文明
前不久,我市陶寺文物出晋,与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博物馆相遇。这也是继百余件陶寺遗址出土文物在河南省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巡展后的第二次大规模跨省展出。
“良渚”与“陶寺”前后延续,南北呼应,连接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文明中心,分别在华夏文明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临汾文物保护根基扎实稳固。2021年10月,“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结果揭晓,山西共有5个发现入选,临汾占4个,襄汾丁村遗址、襄汾陶寺遗址、曲村——天马遗址及晋侯墓地、侯马晋国遗址赫然在列。
丁村遗址是由我们国人自己发掘、自己研究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大型遗址,“丁村人”和“丁村文化”的发现填补了大陆人类进化中间“古人”的缺环,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是新中国成立后旧石器考古学的里程碑。
晋侯墓地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我国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确认西周时期晋国的始封地以及晋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侯马晋国遗址的古遗址群规模大、类型完整,展示了晋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为研究先秦社会变革和晋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朱书文字陶扁壶)、中国最古老的礼乐乐器组合(鼍鼓、土鼓)、我国第一件金属乐器(铜铃)等等。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大的城址之一、是中华探源文明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在我国文化遗产中具有突出的价值。
2021年3月14日,在多方努力下,陶寺遗址博物馆举行奠基仪式,正式启动开工建设程序。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文化铸魂 点亮时代星光
“祝贺壶口瀑布景区获国家5A金字招牌!”这两天,这则消息在山西和陕西人的朋友圈刷屏了。这是全国首次跨省际5A级景区创建的成功典范。这一景区的“晋级之路”是我市挖掘文化底蕴推动文旅产业取得新突破的缩影。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近年来,我市擦亮精品景区金字招牌,高标准创建国家A级景区,A级景区翻了两番,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3处、4A级13处、3A级及以下13处,旅游资源禀赋位居全省前列,旅游业已成为推动临汾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除了以根祖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洪洞大槐树景区,“河汾第一名胜”盛誉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丘山,以黄河之魂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壶口瀑布景区外,还有襄汾龙澍峪、荷花园等新生代优秀景区,构成临汾市全域旅游发展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驱动核心。
时代选择了临汾,更是临汾主动拥抱了时代。旅游是形,文化是魂,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让临汾全域旅游发展潜力无限。
在临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我市坚持保文化、保历史,从各方面全方位对临汾市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挖掘整理,推动文化传承。目前,我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65项,省级代表性非遗项目136项、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22项。
笃力前行 打造博物馆之城
打造“临汾市博物馆之城”是今年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博物馆不仅是城市历史的容器,也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载体,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品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我市历史悠久,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全市共有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0处,旅游景区56处,有尧文化、老家文化、黄河文化、晋文化、宗教文化、红色廉政文化、古建筑文化等七大类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展现了临汾悠久的历史风貌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表明了临汾自古以来就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宝地,是我们临汾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临汾市博物馆自2018年9月18日试开馆、12月18日正式开馆以来,便一跃成为临汾市文旅新地标,赢得了众多市民和外来游客的青睐,如今,更是凭借实力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列。
处理好考古与保护、考古与发展的关系,2021年4月份以来,我市组织有关专家,以晋国博物馆为基点,对周边50公里范围内的文旅资源进行了认真研究,初步提出建设以曲沃为中心的晋文化博物馆群和以襄汾为中心的中华早期文明博物馆群,形成由“两园(两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八馆(八座主题博物馆)多点(多个其他类型博物馆)”组成的重点文化展示体系。
…………
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积极推进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加快国保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向省文物局上报2021年度国保单位文物保护项目立项计划书、推进“文明守望”工程、推进考古工程等。
今年,我市将继续推进“临汾市博物馆之城”的打造,编制出台《临汾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方案》,统筹考虑市文物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实际,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文物活化利用的最佳场所。
打造红色博物馆方面,我市安泽县小李村太岳行署旧址等105处红色文化遗址被省文物局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洪洞县抗日战争时期朱德使用过的木床等19处红色文化遗址公布为全省第一批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打造群众博物馆方面,我市继续推进国有博物馆帮扶非国有博物馆工作。依托“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以文物“走出去”办展览为契机,我市正在不断加强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在打造文化长廊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临汾的对外开放。
…………
青史如镜,笃行致远。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享。临汾正凝聚起社会各界强大合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进行创造性转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书写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 陈明 亢亚莉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