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安泽县和川镇和川村坚持党建引领、先行先试,着力发展鱼菜共生、稻鱼蟹共养的现代循环农业新业态,走出了一条依托“大山大水大田”,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之路。
和川村位于县城以北,全村总面积40余平方公里,有1605户4180口人,耕地面积3800亩、林地面积3万亩。村内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是一个纯农业村庄。多年来农产品种植以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产能过低、产品单一。
2021年秋天,安泽县遭遇罕见秋汛,和川村恰是此次秋汛的重灾区。这场秋汛使“千亩滩”1080亩土地面临绝收,再加上该地块处于“和川水库”库尾,当水库蓄水到一定高度水就会倒灌,虽然抽水、挖渠、各种办法都用了,但“千亩滩”的积水因内涝、倒灌等问题不减反增。
既然排不了水,那就在水上做文章,靠水吃水!
和川村充分发挥党总支引领作用,组织全体村民说事议事共同商定,从项目、资金、人才三方面多渠引水,打破传统农业投入周期长、见效慢、收益低的桎梏,走现代循环农业经济之路,破解千亩良田内涝之困。项目得到了省市县整合资金、国家大中型水库后期项目扶持资金支持;在人才技术支撑上则利用县校合作优势与山西省农业大学合作签订《山西农业大学横向科技项目协议书》,由知名教授带领专业团队负责项目论证和技术指导。
经过全体村民半个多月紧锣密鼓的集体协商、专家教授的科学研判,敲定了鱼菜共生、稻鱼蟹共养,蹚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还探索成立了“千亩滩”种养基地5个公司,由党总支牵头、党员带头,聘请懂技术、会经营、善营销的职业经理人,形成了“党总支+公司+能人”的现代运营模式。
目前,该村所有工程项目由和川村和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分三期工程,一期工程于2022年3月27日实施,当年5月底已完成,总投资360万元,包括稻鱼蟹生态种养及鱼菜共生项目,其中稻田养蟹项目247亩,渔业大棚5座,果蔬大棚50座,打造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安泽样板”。
和川村党总支书记、村发公司经理李勇算了一笔账:2022年,该村稻田以每亩生产大米350公斤,每公斤大米纯盈利3元估算,247亩稻田的纯收益为100余万元;每座渔业大棚出产优质鲈鱼1万公斤,每公斤鲈鱼纯盈利1.5元,每座渔业大棚年收入将突破30万元;蔬果大棚以承包给个人的方式运营,50个果蔬大棚一年租金收入20万元,仅此三项,村集体经济就增收150万元。
这只是经济账,还有社会账。自项目建设以来,该村通过“以干代培”的形式,鼓励村民参与其中,特别是优先吸纳脱贫户全程参与水稻育苗、打浆、插秧,鱼蟹养殖及果蔬种植,让村民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实际操作中长本事、学技术。2022年有5000余人次参与学习,发放劳务报酬40万余元,实现了由“集体干、百姓看”转变为“集体领、百姓干、领着群众挣钱”,党总支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曾经面临绝收的“千亩滩”,如今已成为和川人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下一步,和川村将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值上动脑筋,在土地立体化开发上做文章,继续发展“水稻+螃蟹”立体种养模式,拓展土地立体空间,增加土地使用密度,提高稻田亩产收益率。目前,和川村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包括扩大规模水稻种植面积260亩;对506亩水稻田进行改造升级;修建排水渠、引水渠、提水站、田间管理活动房等;购买水稻种植机械设备,对稻田进行景观绿化,全面打通种养循环共生通道,通过鱼池尾水再利用、稻田养蟹捕食虫害建立“稻、蟹、鱼”三位一体生态平衡系统,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叠加,实现乡村振兴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刘晓旭 刘贝 谢文斌)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