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季度指标)1至9月份同比增长11.2%,超省定目标4.2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达到70%,钢铁产能置换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工业投资全年完成283亿元,同比增长24%;5G基站数已达6533个……
这是一份硕果累累的成绩单。2022年,全市工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篇大文章”为主线,努力推进全市产业链培育锻造、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工业经济稳基促增、数智赋能信息化提升,扎实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准调度 入企纾困
以月保季、以季保年。2022年,市工信局加强目标管理,结合各县(市、区)实际下达月度工业目标任务,分解产品产量,对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调度,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
2022年7月27日,全市钢材供需企业对接洽谈会召开,搭建对接平台,推动生产企业和需求企业对接签约;11月17日,全市烟气脱硝产品供需对接洽谈会召开,14家工业企业与我市环保科技企业现场签订产品购销意向书……2022年,市工信局组织多次产供需衔接活动,实现钢材产品对接11.8万吨、水泥产品对接5.2万吨,帮助钢材、水泥等工业企业降库存、增效益。
市工信局充分发挥市入企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制定入企服务方案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系统开展惠企政策培训宣讲,认真收集企业问题并协调解决,创新形式提高服务企业质量,全力推动入企服务切实取得实效。在市级层面,制定出台了《临汾市工业助企纾困若干措施》《服务业助企纾困若干措施》《中小微企业助企纾困若干措施》等43条助企纾困政策措施,组织召开了焦化行业和钢铁行业“早餐会”、项目推进现场会和专题会,市级工作专班抽调150名干部组成入企服务工作组深入各企业,协调解决问题239个;在县级层面,组织开展了“千人入千企”活动,举办各类政策宣讲培训会268次,宣讲对象4549人。2022年,全市共抽调1678名干部,深入“四上企业”帮扶3730次,梳理收集问题956个,实际解决问题848个。
对标先进 优化布局
2022年,在产业规划布局中,市工信局全面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编制印发了《临汾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临汾市“十四五”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发展规划》。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方面,牵头制定《临汾市工业重点行业产业链及链长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实施产业链“4567”行动,在全省率先启动产业图谱编制工作,形成《临汾市工业重点行业产业图谱》,对精品钢、绿色焦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氢能、数字产品制造及应用7条产业链进行了规划布局;在培育创建特色专业镇方面,筛选形成我市“5+5+40”市级专业镇培育库,即5个市级专业镇、5个市级重点培育专业镇、40个储备专业镇。
市工信局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作。焦化行业推进规划布局的8个大机焦项目已有4个项目开工在建,4个拟建项目正有序推进手续办理;钢铁行业持续推进产能置换项目建设,全市钢铁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达70%,钢铁产能置换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积极开展铸造产能公告及置换,累计上报六批铸造产能公告企业,省有关部门已公告我市96户企业590.33万吨铸造产能,山西诚荣装备制造有限公司23.85万吨精密铸件项目、山西中兴铸业有限公司5.94万吨精密铸件项目铸造产能置换成为全省模板;新材料行业重点推进了22个项目。
狠抓项目 推进创新
过去一年,市工信局实施了“323”工业转型升级项目行动,动态管理、优进劣出,在库项目共324项,总投资1965.66亿元。全年共有94个项目完工或部分完工。
通过实施“323”工程,我市工业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带动全市工业投资快速增长。2022年我市工业投资完成283亿元,同比增长24%;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8.8%,两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在“两化融合”方面,市工信局持续夯实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5G融合应用,持续提升工业产业“两化”水平,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政府治理领域加大5G技术应用,不断拓展5G融合应用场景。2022年,全市5G基站数已达6533个,全国“绽放杯”5G应用大赛上我市有4个5G融合应用项目获奖,5个“两化”融合项目获得省级支持资金1689万元,全市钢铁、焦化、装备制造业等主导行业企业均已完成ERP(企业计划资源管理系统)、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等关键管控软件集成应用。
谈及2023年的工作打算,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常立智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全力以赴促进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扎实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实施“323”工业转型升级项目行动;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建设;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数字赋能水平;进一步优化入企服务活动,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