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997年,当时24岁的我从苏州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后,回到了临汾,加入到临汾市人民医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朝圆梦成为一名骨科医生。
转眼间,我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在医院度过了整整26个年头,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全部投入到治病救人的工作中。我非常荣幸能和医院同呼吸、共成长,回忆走过的26载风雨历程,那一幕幕、一件件往事重新浮现在脑海里,9500多个日日夜夜,既承载着我在医院不断成长的汗水与付出,也承载着我的快乐与收获。
2007年,当时我们医院骨科创伤、脊柱领域的病人特别多,大家都热衷于学习这些方面的技术。而关节手术还很少,一年只有区区数十台,很多高难度的手术都无法开展,每当此时,患者只能全家总动员,去大城市医院做关节手术,既费时、费力又花销很大。
俗话说得好:“树老根先衰,人老腿先老”,而腿部衰老则最先体现在膝关节上。那会我从新闻中了解到,我国在1999年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未来会有很多的老年人不得不面对骨关节方面的疾病。
“希望更多的父老乡亲以后也能在家门口看病”,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我前往了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病研究所,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学成归来后,成为我们医院第一个专门治疗关节疾病的骨科医生,也将当时先进的治疗技术带回到了临汾,帮助更多的患者在家门口治病。
2014年,对于医院和我来说,都迎来了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时刻。那年,临汾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至河西新址,开启了崭新的发展篇章。新医院投入使用后,骨科也进行了亚专业细分,关节外科独立成科,为了促进科室更好地发展,我作为“三晋医学精英人才”、中青年后备力量被山西省卫计委选派为国内访问学者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参加关节高级研修班,在这次学习中我也掌握了很多高难度手术操作技巧。
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很快,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关节外科事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我们科也成为全市最早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及翻修手术的临床科室。
2018年至2019年,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科里增加了很多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患者,通俗讲就是我们常见的“O形腿”“罗圈腿”“X形腿”,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很多都已经出现膝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情况,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看到很多长年忍受疼痛的患者终于迎来了救治机会和希望,即使再苦再累,我也要把他们治好。
那些患者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3岁的李某,她16岁的时候患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由于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导致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双腿行走跛行。随着时光流逝,持续加重的病情,导致她重活累活没法干,甚至逐渐出现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连穿袜子和鞋非常困难。
后来,家人带李某来到关节外科寻求治疗。李某父亲声泪俱下地恳求:“大夫,我女儿还年轻,您要帮帮她,让她也像其他人一样正常行走。”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台完美的手术,让她摆脱病魔的折磨。我带领团队认真翻阅她的病史和检查报告,详细制定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最终顺利完成了双侧人工全关髋节置换术。出院时,李某不仅能自行穿鞋袜,还能站立行走,彻底告别了佝偻身子弯着腰、一瘸一拐往前挪的痛苦日子,她和家人脸上又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2019年关节外科在“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数量上,名列全省前茅。仅在2019年,就完成了髋膝关节手术600余例,为一位位患者祛除了病痛,帮助他们重新站了起来、走了出去。同时,我们科也在膝关节单髁置换、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置换、髋膝关节强直的关节置换、关节周围骨肿瘤关节置换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关节置换、巨大髋臼骨缺损的髋关节置换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如今关节外科已成为以膝、髋关节置换手术为科室特色,各项诊疗设备完备,专业组健全,新技术、新疗法日益增加,科研课题不断增多的综合性科室,尤其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感染等失败后的人工关节翻修术、各种膝关节严重畸形(包括强直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髋臼发育不良等疑难关节疾患治疗上取得骄人的成绩。
面对患者托付,唯有全力以赴。展望未来,我将和医院一起继续砥砺前行,持续在“新技术、新项目”上发力,努力把专业做到极致,让更多患者从这里站起来、走出去。
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主任 贾 健/讲述
记者 王德政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