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为生化池做外墙保温
临汾新闻网讯 铲车、运输车来回穿梭,工人或有序拆卸脚手架,或为生化池做外墙保温,或在生化池上安装曝气管……日前,记者来到距离母亲河——黄河仅有15公里的吉县黄河流域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现场,施工场地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实干图景。
“我们是2023年12月26日拿到施工许可证并开工的。项目所处的位置有山有沟,需要开山填沟,才能正常施工,自去年年底拿到施工许可证开工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开山、取土、填沟,项目达到‘三通一平’时,先后开山取土8万立方米,填沟6万立方米,外运2万立方米。”说起项目建设初期开山填沟的艰难,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尉娟感叹不已。
吉县黄河流域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位于吉县吉昌镇大田窝村的洲川河畔,占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污水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深度处理设施、配套建(构)筑物及配套管网等工程。污水处理工艺主要采用增强生物脱氮除磷的AAO+气浮+滤布滤池工艺,设计出水水质CODCr、NH3-N、TP三项指标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其余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排放标准。污水处理能力为每天1.2万立方米。
“今年4月底,我们的‘土建’才算是正式开始。”尉娟说,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施工方不断优化施工组织,项目现场人员最多时达到了160余人。从4月底至8月底,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工程总量的80%以上。
吉县黄河流域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是吉县和施工单位共同打造的安全文明环保标杆工程。项目现场,实名制门禁系统、扬尘监控、“十牌三图”等标识和设施设备齐全,项目详情一目了然;独立的办公区域内,技术室、试验室、会议室等门牌标识风格统一,整齐划一,院内中心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进入施工区,洒扫一新的水泥路直通施工现场,周边裸露地面的苫盖密密匝匝……施工现场,一幅标准化工地施工图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着县城发展的加速,县城产生的生活污水越来越多,县里原有的污水处理厂出现了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项目负责人高伟峰介绍道,借着“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东风,吉县黄河流域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别看仅仅是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其间的难,数也数不清。”高伟峰说,项目手续的办理是靠着县委、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合力,才能快速高效办结。让他印象深刻的一项手续——连接原有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因为经过柿子滩遗址,仅一项施工手续,就需要经过县、市、省三级批准,最终由国务院批准后才能施工。
作为吉县黄河流域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的负责人,高伟峰十分重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环保等环节,从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一直以高标准来要求每一个施工人员,一旦他发现哪里有问题,就会立即联系监理和施工负责人,当场要求立即整改。
“每个工种的施工都是我监督的内容,从4月份以来,我几乎每天都在项目现场,工程质量、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关键环节,我敢保证没有一点问题。”高伟峰说道。
吉县住建局工作人员张强专职负责项目手续办理,项目的每一个手续都是他完成的,“办手续看似简单,实则繁琐,优化再优化是关键。”回忆起手续办理过程张强感叹。
所有的困难都会过去。坚持不懈,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如今,吉县黄河流域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安装工程也在有序推进,预计10月底就能试运行。
“吉县黄河流域生活污水处理厂是吉县实施的一项重要环保工程,旨在推动县城可持续发展,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高伟峰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以高标准要求,高速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早日让吉县黄河流域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为我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守好最后一道关卡。
记者 刘 超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