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纪实

2025-07-24 09:06: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七月的晚风裹挟着酷暑燥意,穿城而过的汾河满载生机——

  河道里,三两水鸟轻点水面翩跹起舞;花丛中,百花竞艳随风摇曳散发芬芳;堤岸旁,惬意市民三五成群流连忘返……七月的汾河两岸,生态美景图与幸福生活图相映成趣,浑然一体。

  这般水清岸绿、行人流连的景象,如今在临汾并非汾河独有。漫步浍河、昕水河、芝河等流域,处处可见岸绿水清、云影天光的生动画面——这背后,是一场持续三年的水质改善攻坚战,更离不开三年来全市聚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扎实行动。

  记者日前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生态环境部最新反馈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我市9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达到100%,创历史最好水平。依托“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市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特别是在河流水质改善上连年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完成习近平总书记“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殷殷嘱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号工程”——

  全市上下合力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莅临山西考察调研,每次都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20年,鲜明提出“让一泓清水入黄河”,寄予山西殷切期盼。

  2023年3月1日,我省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计划3年实施生态保护工程285个项目、投资逾千亿元,推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协同治理、统筹保护。同年6月8日,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誓师大会及全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开工仪式在侯马市召开。

  三年间,我市坚持把“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构建起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以下简称市专班)总协调,市直行业部门牵头推动,县(市、区)具体实施的工作体系,举全市之力攻坚推进,奋力争创先行标杆。

  同时,17个县(市、区)及临汾经济开发区均成立了县级工作专班,及时与市专班沟通对接,攻坚推进项目建设。

  我市“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共95个,占全省项目总数285个的1/3,是全省工程项目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每个县都有任务,涉及全市17个县(市、区)以及临汾经济开发区;涉及领域广,95个项目按照涉及的工程领域分别由城管、生态、水利、住建、商务、自然资源等6个部门牵头实施,包括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建制镇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河道治理、中水回用、生态修复等工程,涵盖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各个方面。

  面对工程项目全省最多、涉及领域全省最广、水质改善任务全省最重的市情,我市以“细”克“难”、向难求成,通过向上与省专班加强沟通、横向与市直牵头部门强化协调、向下对县(市、区)帮扶指导、向内精细精准管理,为项目实施做好全流程服务保障。

  ——逐项研究每一个项目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施后的有效性、长效性,对成熟度不高、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及时与省专班沟通对接,建立了实时沟通机制,及时请示汇报,及时寻求指导,在最短时间内,明确了工作方向和实施路径。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专班办公室每周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程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难点堵点以及跨领域、跨部门问题。尤其是在“要素保障和资金筹措”两个关键方面,市专班办公室统筹协调相关市直部门,积极落实“绿色通道”“帮办引导”“并联审批”等措施,优先受理审批“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协调财政部门先后召开培训会、筹措对接会等会议,全面提升我市“向上争”“财政保”“社会筹”等全方位的资金筹措能力。

  ——聚焦工程建设,指导各县(市、区)逐步建立完善了“一项目一档”资料,规范实施流程,确保项目精准精细推进,并通过市、县两级工作专班的沟通对接,及时掌握影响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针对性开展帮扶指导和技术服务,帮助各县(市、区)切实解决问题。

  ——制定了项目分布和工程进度、水质监测断面分布“3张图”,建立了工程总台账、省定重点工程分台账、市直部门分领域台账、分年度任务台账等10套台账,对项目建设的规模、内容、进展、问题等事项,实行动态精细管理、精准指导,实现了“一张图表管到底”。

  随着“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高效推进,一项项措施逐渐形成“一体推进、高效落实、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一个个工程相继完工达效,“清水奔涌入黄河”的愿景正逐渐照进现实。

  “民生工程”——

  把握时机加压奋进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

  2025年已经过半,“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即将在年底交账。

  纵观两年来的工程建设情况,“把握时机、加压奋进”是记者采访时听到次数最多的词汇。

  对于临汾来说,“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不仅是一项向党中央、向总书记,向省委、省政府交账的政治工程,更是牵引我市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的“民生工程”。

  2023年以来,我市始终以奋进之姿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

  2023年5月9日,临汾经济开发区甘亭污水处理厂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或指挥重型机械作业,或清理平整路面,或铺装防尘苫盖,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2024年11月22日,临汾市一污、三污尾水人工湿地项目现场:工程车往来穿梭,装载机挥动铁臂,吊车起起落落……施工现场热潮涌动,项目建设战鼓正酣;

  2025年5月23日,翼城县城区径流污染控制工程现场:抽水泵嗡嗡作响,吊车大臂左右摆动,喷浆工对着坡面缓缓挪移,钢筋工有条不紊绑扎钢筋……项目基坑内,机械轰鸣,人声鼎沸;

  …………

  项目现场繁忙有序、建设进度日新月异……随着一个个工程项目的高效推进、完工达效,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逐步攀升。

  今年1月1日,侯马市新田乡牛村生态主题游园竣工开园。曾经蚊蝇丛生、臭气熏天的坑塘实现华丽转变。4月29日,记者再次实地探访时,牛村党支部书记曲新辉对“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频频伸出大拇指:“牛村生态主题游园位于新田乡和高村乡的交界处,如今已成为两个乡镇村民的‘交流点’,特别是晚上,很多村民都会来这里游玩、休憩。”

  7月5日,记者回访尧都区贾得乡程村黑臭水体治理时,77岁的村民遆生田说:“以前一到夏天,坑塘里就会散发臭味,遇到暴雨,还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现在坑塘填平了,不仅臭味没有了,村里也消除了安全隐患。”

  “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所带来的红利正逐步释放,群众的心田也在一个个竣工的工程中被“一泓清水”滋润。

  截至目前,我市95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已有67个项目完工达效,剩余28个项目正在按序时进度推进。

  “生态工程”——

  河清岸绿生机盎然

  浍河是汾河一级支流,从东向西穿过侯马市全境,沿线人口密集。从曾经的劣五类水体,到2023年、2024年,河流水质实现全年达优良,再到2025年上半年稳定达优良,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治理下,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7月2日,记者来到浍河侯马段的政通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刚一进门,就看见有白鹭在人工湿地“方格”间嬉戏,茂盛的水生植物随着微风摇曳,蛙鸣阵阵、蜻蜓点水,好一幅生态美景。

  “我们湿地的进水大概是地表Ⅴ的水准,现在的出水水质基本达到了地表Ⅱ,其中COD大概在10到12毫克每升、氨氮大概在0.02毫克每升。”据人工湿地代运维单位润民环保集团副董事长辛兵介绍,自湿地试运行后,陆续有白鹭、野鸭等水鸟在这里“安营扎寨”,他在湿地内还发现了好几个鸟窝、鸟蛋。

  野生动物是生态好坏的“度量衡”。人工湿地让浍河再现昔日生态美景。

  这一美景的形成,不只有湿地的作用,还有侯马市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治理等多项“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积极贡献。

  “随着侯马市雨污分流改造的持续推进,今年进入我们厂的污水更加稳定。”侯马市政通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睢育红介绍,以往雨季时,大量雨水混入污水管网,导致处理系统超负荷运行;而今年雨污分流工程发挥作用后,污水量和水质波动显著减小,大幅提升了处理效率。

  北京众合智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侯马负责人陈旭负责侯马市河流水质的监测和研判任务,自2023年来到侯马至今,他几乎走遍了汾河、浍河的每一个角落。

  “2023年以来,侯马市的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有了极大改善。”陈旭说,不只是依靠监测数据反映出来的水质改善,野生动物、水生植物、水域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无独有偶,位于尧都区的临汾市一污、三污尾水人工湿地内,芦苇、千屈菜、黄菖蒲等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污水处理厂中水在这里缓缓流淌,经过一道道净化程序,清凌凌地汇入汾河。

  “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支撑带动下,我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系统工程推动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协同治理、统筹保护。”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近3年时间里,我市以‘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为牵引,坚持岸上、岸下相结合,多部门齐抓共管,为平阳大地换来了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水质改善的成效、生态修复的成果、人水和谐的美景,共同汇聚成“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强大力量,滋润着平阳大地。

  记者 段碧蓉 刘 超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