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新声:临汾文旅,何以“回家”?

2025-08-04 08:45: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文旅,何以“回家”?

寻根篇——“全球华人的老家”在临汾

临新声

  朋友,您可曾在心底叩问过自己的“来处”?可曾听闻那首传唱了600多年的歌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我们的“回家”之旅,到临汾洪洞探秘“全球华人的老家”。

  一、600年前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什么?

  洪洞大槐树的故事,要从元末明初说起。那时中原大地饱受战乱和天灾摧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山西表里山河、社会安定,成为战乱中的“世外桃源”。尤其临汾一带,大量难民流入、人口暴涨,甚至出现了很多人无地可耕的情况。为恢复生产、稳固政权,朱元璋、朱棣父子两朝,开始有组织的从山西向其他地区移民。

  当时,山西人口大多集中在晋南和晋东南,洪洞地处交通要冲,又是晋南人口最多的地方,所以洪洞就成为官方指定的“移民集散中心”。官府在洪洞城北驿道旁的广济寺设立“移民办事处”,广济寺前的汾河滩上有一棵千年古槐,树身数围,荫蔽数亩,如此巍峨壮观的大槐树,为汾河边上体型硕大的鹳鸟提供了筑巢的好地方,大批移民就在这棵大槐树下集合,领取“凭照川资”,再分批移往外省。

  中国人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习惯。尽管朱元璋推出了发放迁移补助、免除三年赋税等优惠政策,但人们还是不愿离开家乡。传说,官府限不愿移民的人三日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登记,人一到场,直接押解上路。那些被迫迁徙的人们,哭爹叫娘、哭天喊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有人触景生情,感叹鹳鸟尚且有巢,而自己却不知何处是归宿。大槐树及树上的老鹳窝,就成了人们记忆里最后的家乡印记。

  据记载,这场史上空前绝后的官方大移民,前后共18次,历时近50年,移民上百万,遍布京、冀、鲁、豫、苏、皖、鄂、陇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波及大半个中国。如今,全球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的后裔,洪洞也由此被誉为“全球华人的老家”。

  二、1000多个姓氏的血脉传承里,有你的姓吗?

  水有源头,树有根;人有祖先,莫忘本。祖先馈赠后代最珍贵的遗产就是血脉传承,其象征即为姓氏。在中华姓氏文化版图上,洪洞大槐树不容忽视,这里承载了1230个姓氏的迁徙记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抚摸着古老的树干,翻族谱、查家训、读古籍,一点点拼凑家族的历史。

  当时,官府为体现公平公正,强制推行“四口迁一、六口迁二、八口迁三”的移民规则;为保证人口质量,规定“同姓同宗不能同迁一地”。在这样的政令面前,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不得不分散,还有的夫妻两地分隔。古代交通条件落后,可能这一别就再也没有机会相见。于是有人被迫改名换姓,有的“一姓拆多姓”,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姓氏故事。

  山东曹县刘庄《魏刘氏合谱》记载,刘氏始祖兄弟二人手足情深,无奈改为两姓,哥哥改刘为魏,并以铜佛为记。河南永城县古城村崔、谢、张、陈四姓原本姓崔,他们按说不必全家移民,可一家人不愿分离,举家南迁后又因“同姓不能同居一村”而分为四姓,繁衍为相邻的四个村庄。河北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山东还有“崇、刘、顾,是一户”等说法。这些特殊的宗亲关系,以及迁徙过程中凝聚成的生存智慧,诉说着移民路上的悲欢,演绎着血脉相连的温情。

  还有很多人移居后以姓氏改立村名,如王氏先祖迁居菏泽骡车王,曹县虎头王,清河县小王庄……李氏始祖迁居阳谷县李庄村、李楼村、李台村,内黄县李流河村,沁阳市李家洼村……赵氏始祖迁居濮阳县赵掘地村,大兴县赵村,定陶县赵岗村,莘县赵堂村……他们在新土地上续写着姓氏的荣光,其开枝散叶的轨迹,正是中华民族拓土兴业的缩影。

  在国家5A级景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有一处八字形的根字影壁,寓意“落叶归根”。影壁上的隶体“根”字苍劲有力、隐含象形,其中木字旁像一个人高昂着头,撒开两只胳膊走路的样子;“根”字最后一笔神似行走的脚步,象征移民先祖离乡时的沉重步伐与后裔归乡的急切心情。无论身在何处、漂泊多远,总有一条无形的根,将我们与祖先、与故乡紧紧相连。

  三、什么样的祭祖习俗能成为国家级非遗?

  祖宗虽远,祭祀须诚。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作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其“大槐树祭祖习俗”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每到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各地大槐树后裔汇聚于此,在祭祖堂前焚香跪拜。清明节的寻根祭祖大典,更是被誉为“华夏祭祖第一典”,至今已连续举办35届,年年盛况空前。

  祭祖大典严格遵照“大槐树祭祖习俗”进行,主要包括“迎请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等九项传统仪程。“迎请神主”是大典的第一个环节,身着古装的侍仪们迈着庄重的步伐,将移民先祖的神主牌位恭恭敬敬迎请到祭祀台上。神主牌位象征着祖先的灵魂,迎请神主意味着邀请祖先前来接受后人的祭祀和供奉。随后的“敬香通神”环节,主祭人和陪祭人依次向祖先上香,香烟袅袅升腾,寓意着后人与祖先的沟通和联系。在“敬献供品”环节,人们会献上三牲、五谷、时鲜、肴馔、面点等丰富多样的供品,表达对祖先的孝敬之心和感激之情。

  “敬献乐舞”是祭祖大典中最具观赏性的环节之一。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现场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最令人惊叹的是,每年大典期间,总有许多小鸟从四面八方飞来,盘旋在祭祖广场上空,久久不愿离去,恰似祖先的魂灵归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思乡鸟”,现已成为大槐树景区内备受游客喜爱的吉祥物。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大槐树祭祖习俗,景区还为游客量身打造“定制化”非遗祭祖活动,让每一位踏上故土的“亲人”,都能在专业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传统祭祀的庄严魅力,触摸那份根植于血脉深处的故土情思。洪洞县还同步推出“洪洞家宴”“洪洞家居”“洪洞家礼”“洪洞家养”等八大“家”文旅产品,让更多的人触摸“老家”历史,感悟“老家”文化,品味“老家”味道!

  四、能与祖先共情的实景演出“长什么样”?

  大槐树移民在迁徙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印记,这在大槐树景区精心策划的18场经典实景演出中得以再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槐树移民》《铁锅记》《移民划甲》等剧目。

  《大槐树移民》的铜锣声中,官兵的催促、移民的离愁,在大槐树下缓缓展开。移民们被反绑着双手,用长绳串成一串,时间一久就有了背着手走路的习惯,其后裔也就沿袭了这种习惯。移民双手被缚,上厕所必须请求官兵“解开手上绳索”,逐渐简化为“解手”。这个北方方言中沿用至今的特殊用语,就是移民们共同的记忆符号。

  《铁锅记》演绎分锅而迁的故事。牛氏始祖在大槐树下分路而迁,将铁锅砸成数片,各执一瓣为凭,如今河南、河北的“打锅牛”“打锅张”等宗族,仍以这种方式认亲。

  《移民划甲》讲述移民路上,随行官兵为防止有人逃跑,在移民脚趾甲刻痕为记,“小脚趾甲两瓣者,皆大槐树后裔”的说法在此找到生动注脚。这不是简单的历史重现,而是在每个观众心中种下的一颗“根”的种子。

  这些直击人心的实景演出,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当游客置身其中,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于是便有了“人这一生至少要赴三次大槐树之约”的心灵共识:第一次,为你豆蔻年华,寻生身之地;第二次,当你意气风发,可荣归故里;第三次,等你雪鬓霜鬟,要认祖归宗。这是移民先祖镌刻于我们血脉里的文明基因,更是中华儿女对“根”的深情呼应。

  朋友,“回家”吧,您的三次大槐树之约,何时启程?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