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文旅,何以“回家”?
铸魂篇——巍巍中华魂在临汾
临新声
临汾不仅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更是一个有着独特精神气质的城市。其中最为耀眼的部分,就是巍巍中华魂在临汾的地域表达。让我们继续“回家”之旅,共赴一场意义非凡的、跨越时空的、荡涤灵魂的精神盛宴。
一、黄河之魂:黄河在临汾的两种面相
滔滔黄河水,铮铮民族魂。九曲黄河奔涌着民族的热血,在临汾雕琢出奔腾怒吼的壶口瀑布、蜿蜒宁静的乾坤湾,生成了“一刚一柔”截然不同的两种面相,彰显着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不争的智慧。
壶口瀑布激起我们不屈的精神。《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传说大禹治水时,有神龙相助,龙身一摆辟出一道石槽,足一顿踏出千丈深潭,洪水由此流泻而去。事实上,壶口瀑布是一道地质奇观,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天下黄河一壶收”,黄河在这里被峡谷聚拢,400多米宽的河面骤缩至40多米,倾泻于落差约30米的石槽中,河水如千军万马纵身跃下,轰然坠入深渊,形成“山飞海立”之势。站在这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前,脚下是隐隐震颤的大地,耳畔灌满震耳欲聋的轰鸣,让人无法抑制地血脉偾张。第四套50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那势如千山飞崩、声如万钧雷霆、形如巨壶沸腾的黄河激流,正是定格了壶口瀑布最激昂的瞬间。在86年前的民族存亡之际,诗人光未然立于壶口瀑布前,目睹黄河的惊涛骇浪,心情激荡,写下400多行的长诗《黄河吟》;作曲家冼星海听后深受感染,呕心沥血连续创作六个昼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1939年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之后迅速传遍全国。“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部音乐史上不朽的史诗级名作,在抗战烽火中被誉为“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那是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是中华儿女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乾坤湾教给我们不争的智慧。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莫过乾坤湾。黄河在流经临汾市永和县时蜿蜒盘桓、九曲回环,如一条巨龙般腾飞起舞,形成了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的黄河乾坤湾——这一世界最大的黄色蛇曲奇观。乾坤湾自北向南由7个娴静婉约的大湾组成,分别是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白家山湾、仙人湾和于家咀湾。其中最美的仙人湾,弯曲程度惊人地达到了320度,它与下游的于家咀湾共同构成了乾坤湾中最大最完整的“S”形态,像极了一幅“阴阳鱼太极图”。传说上古时期,伏羲就是在此观河图、演八卦,洞察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领悟阴阳相生的宇宙至理。从高空俯瞰,“阳鱼”象征着山,即河对岸被水环抱320度的那座山;“阴鱼”代表着水,是山的倒影反向。二者寓意着阴阳合抱、互为转换、相依相存的辩证思想,也体现了一种“不争”的智慧,即顺应自然、和谐共生。在乾坤湾,我们可以看到黄河以一种近乎艺术的方式展现出它的温婉与柔美,它既不强行改变环境,也不与万物相争,而是在曲折中蓄势,在柔和中包容,与山川、草木、生灵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这种“不争”的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黄河在临汾,就这样以自强不息、刚柔并济的大河气度,将不屈的精神与不争的智慧完美融合,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二、铁血之魂:从临汾走出的两位战神
临汾自古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尤其是在让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大汉王朝,这里走出了一对璀璨夺目的“史上最强”舅甥组合。他们一个老成持重,像沉稳的山;一个性烈如火,像迅猛的风,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打出了华夏民族的血性。他们并称“卫霍”,成为中华民族反击侵略、捍卫边疆的精神图腾。他们共同诠释了后世陈汤所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自信与霸气,使“汉人”成为勇武与文明的象征,铸造出大汉民族的铁血脊梁。
卫青是大汉朝第一个能够和匈奴掰手腕的将领。公元前129年,匈奴进犯上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带),汉武帝派兵分四路出击,这是卫青首次对战匈奴。这一战,卫青率兵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俘虏700余人,凯旋而归,打破了汉初以来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其余三路皆无所获。此后卫青七战七捷,为西汉北部疆域的开拓作出了重大贡献。河套战役里,面对白羊王、楼烦王的数万骑兵,卫青运用战略智慧,玩了一手“声东击西”,演绎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典迂回。漠北决战中,面对单于主力以逸待劳,卫青“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先稳住阵脚,再寻机破敌,打得匈奴大单于弃军而逃,汉军乘胜追击,最终焚毁匈奴人设在漠北的后勤基地赵信城,彻底断绝匈奴后勤补给。此战之后,匈奴数十年不敢南下牧马,汉朝北疆终得安宁。卫青的“铁血”并非滥杀,而是“以战止战”。他深知,只有彻底打垮匈奴的有生力量,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卫青的军事遗产,不仅是汉朝的辉煌战绩,更是一种战略哲学:不惹事,但绝不怕事;不轻启战端,但战则必胜。这种精神,至今仍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逻辑。
如果说卫青是稳扎稳打的棋手,霍去病就是天马行空的剑客。这个17岁上战场、19岁率八百骑兵深入大漠、21岁封冠军侯的少年,挥出了改写中国版图的两剑:第一剑,凿穿河西走廊。在匈奴腹地“取食于敌”,逼得匈奴人哀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此战后,汉朝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丝绸之路的钥匙就此落入中华手中。第二剑,封狼居胥。率5万骑兵北进2000余里,击溃匈奴左贤王部,歼敌7万余人,把汉朝北疆推到贝加尔湖,举行祭天封礼。这一举动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心理震慑——告诉匈奴人:汉军不仅能打到你老家,还能在你的圣山上刻下胜利的印记!霍去病虽年仅24岁病逝,但他“以攻代守,敢于亮剑”的英勇无畏、“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情怀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今,在尧都区刘村镇青城村,屹立着刻有“卫青故里”的石雕门楼;在刘村镇高堆村,后人布设的霍去病、霍光祭祀祠堂香火不息;在临汾市区鼓楼北街,卫霍舅甥二人《大汉雄风》雕塑目光威严,折射出无畏的爱国之心……英雄精神的铁血传承就此凝聚为一座座丰碑,伫立在临汾大地上,诉说着汉家儿郎的热血与荣耀。
三、红色之魂——革命战争年代临汾的三段记忆
临汾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基因在此赓续,复兴之魂在此熔铸,民族精神的力量代代相传。无数平阳儿女将舍生取义、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永远浇筑在这座“英雄城”的基因之中。其中最动人心魄的,当属三段意义非凡的历史记忆。
第一段是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转折时期,临汾见证了红军东征的辉煌历史。红军东征是长征的继续和延伸,是抗日战争的前奏和序幕。1936年2月下旬,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突破阎锡山部队的防线,渡过黄河开始东征。红军在山西境内转战75天,共歼敌1.3万多人,俘虏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50万银元,壮大了红军力量,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东征期间,毛泽东主席率总部人员两次进驻永和县,前后居住和战斗了13个日夜。在这里,毛主席亲自指挥了在山西的对敌斗争;在这里,毛主席组织召开军事会议,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策略;在这里,毛主席亲自指挥东征红军胜利回师西渡。红军东征在临汾播下了抗日的火种,许多热血青年踊跃参加红军,还涌现出了蒲县、安泽、乡宁等多支地方游击队。永和县作为毛主席在临汾境内唯一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建起了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于家咀回师渡口、红军崖等红色旅游景点。到永和,你可以放慢脚步,走一走红军路、吃一顿忆苦饭、住一宿土窑洞,领略伟人风采,缅怀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感受当年红军将士的英勇与豪情。
第二段是抗日战争时期,临汾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抗战烽火中,临汾地处陕甘宁边区、第二战区和日军占领区的前沿地带。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可以说,临汾既是山西乃至华北抗战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也担负着保卫黄河河防、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维持延安总部与各个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等重任。面对日寇的铁蹄蹂躏,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中共山西省委等众多党政机关移至汾河两岸,转战东西两山;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开国领袖和众多爱国将领运筹帷幄、横刀立马,在临汾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浴血鏖战。午城井沟战斗,歼敌千余,取得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辉煌胜利,挫败了日军西犯黄河的企图;韩略村伏击战,全歼日军观战团180余人,震惊中外,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盛赞……还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临汾的实践和运用;汾东支队、襄陵游击队、洪赵支队等抗日劲旅的茁壮成长;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优秀青年云集临汾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著名的《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等一首首抗日歌曲在此创作并唱遍大江南北,侵略者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走向灭亡。位于隰县的晋西革命纪念馆,位于尧都的八路军学兵队驻地、《游击队歌》诞生地旧址,位于洪洞的八路军总部旧址,位于安泽的八路军太岳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遗迹,无不在向人们述说着那段峥嵘历史。
第三段是解放战争时期,临汾攻坚战载入史册。你听说过“光荣的临汾旅”——这个人民解放军序列里唯一一支以城市命名的英雄部队吗?你知道临汾攻坚战的艰苦卓绝和重要意义吗?1948年的临汾城,城墙高15米,厚逾30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阎锡山吹嘘其为“铜墙铁壁”“东方马奇诺”。但我军将士没有丝毫畏惧,徐向前元帅率领缺乏重武器的人民解放军,以“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意志,展开了72天的鏖战。当常规强攻屡屡受挫,我军创造性地采用坑道爆破战术,向群众征用门板12万块,同时开挖主坑道15条、掩护坑道40条,最终以1.24万斤炸药炸塌城墙,改写了临汾城不可攻克的历史。此战,不仅使晋南获得全部解放,吕梁、太岳解放区连成一片,有力策应了西北野战军保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作战;而且使山西国民党部队被压缩至晋中以北,为我军解放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更是开创了城市攻坚作战的成功范例,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此战诞生的“光荣的临汾旅”,及其“猛狠拼犟”的攻坚精神,成为我军永续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毛主席高度评价临汾攻坚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7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临汾战役纪念馆、徐向前临汾战役指挥所旧址,纪念临汾解放的解放路,都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让我们一起在临汾“回家铸魂”,感受巍巍中华魂的厚重,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持续激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昂首阔步迈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