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县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

2024-10-10 08:46: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水肥一体机浇灌、遥感卫星技术收集农情数据……农忙之时,“科技范”十足的场景在翼城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田间地头有序上演,农业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见证了农业牵手新质生产力集成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翼城县坚持向“新”发力、向“质”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加大种业振兴、提升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到实施农业装备补短板行动,新质生产力正在推动传统农业创新升级,体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解锁小麦玉米田畴沃野的丰收密码,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华丽转身。

  聚合发展要素

  形成生产种植现代化新模式

  10月1日,在翼城县里砦镇里砦村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专用品种示范区“先玉1483”夏播玉米种植田里,专家组按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有关要求,现场对该块玉米“灭茬免耕、窄行密植、深松精播”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进行实收测产,实收玉米1122.2公斤/亩,取得了全省单产高产好成绩。

  民为国本,粮为民本。翼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志刚介绍,一直以来,小麦玉米是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从转方式、调结构,再到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种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翼城县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大田水肥一体化滴灌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新生产关系为突破,以金融保险为保障,紧紧抓住小麦三次叶面喷肥技术和建立台账保面积两项措施,切实以生产托管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长期以来,农村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格局,广袤的土地上,无数个“家庭细胞”牢固地维系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模式。然而,这种束缚土地活力的生产方式已经弊端重重,翼城县实施农业托管模式,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绿色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协调统一。在山西省首创的农业生产托管“123456翼城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20个典型案例之一,经验做法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同时,翼城县大力开展优质专用新品种研发及配套先进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9.8%。实施小麦“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10万亩、小麦冬水前移“两增一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2万亩、旱地小麦“一优四改”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等高产高效技术15万亩,2022年翼城县小麦三次叶面喷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种植业技术推广典型案例。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抓手。翼城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在节水能力提升、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需要的各项配套措施上加大建设力度,解决生产基础条件差、机械化耕作程度低、经营主体带动弱等问题,随着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灌溉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相继实施,提升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聚力科技创新

  驱动现代农业产业化新发展

  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离不开科技赋能。长期以来,翼城县坚持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与5个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1个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和1个省级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玉米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品种选育、技术集成、模式创新走在了全省前列。

  “只有科学、严谨地对待品种试验工作,才能真正筛选出生产所需新品种。”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峰如是说。在小麦玉米新品种培育引进方面,翼城县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建立育种站2个,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小麦品种5个,入选黄淮区小麦新品种区试的参试品种2个。与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成“珍珠玉米”繁育基地300亩,审定玉米新品种3个。累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玉米品种9个,玉米参试品种40个。他们加大优质品种繁育推广力度,推广强筋小麦、节水小麦、多抗高产小麦、玉米新品种10万亩,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9万亩,生产良种1000余万公斤。

  综合运用“冬小麦——夏玉米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等创新技术,翼城县建成了3个千亩连片、70个百亩连片“超吨半粮田”,连续6年摘取山西省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2022年10月夏玉米获得亩产786.1公斤的好成绩,加上冬小麦855.13公斤的产量,周年单产达到1641.23公斤/亩;2023年更是在小麦生产极端不利气候条件下,翼城县“吨半粮”示范创建基地取得山西省冬小麦最高单产825.99公斤,夏玉米亩产889.4公斤,周年单产达到1715.39公斤/亩;今年翼城县冬小麦获得839.49公斤/亩、夏播玉米1122.2公斤/亩,均取得全省单产最高好成绩,实现了“吨半粮”目标。

  与此同时,翼城县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推广应用,开展生产技术集成应用,在全县推广深松整地、宽幅匀播、节水灌溉、免少耕、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植保,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86%,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78%。

  农业因新质生产力换新颜,离不开人才这个“关键增量”。翼城县农业专家服务团多次进行耕种技术培训,专业无人机手操作无人机进行精准作业,农业技术推广员现场实践等等,越来越多爱农业、有激情、专业强的新型农人扎根乡村、贡献智慧、播洒汗水,成为现代农业与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不可或缺的力量与支撑。目前,园区拥有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47人、初级职称17人,培育出高素质职业农民370人。

  聚焦智慧农业

  建设农业发展信息化新高地

  “智能化是目前粮食产业发展的趋势。我们打造了万亩无人智慧农田,围绕整地、播种、施肥、施药、收获等环节,配置智能无人机巡田植保作业、气象环境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智能虫情监测等智能装备。”在南唐乡云唐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山西邦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玉米地里,来自北京农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详细地介绍着相关情况。园区还配备了北斗自动导航,田里的墒情、苗情、病虫害情况都能实时监控并进行智能控制。

  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逐渐融入农业机械中,新质生产力悄然改变着农业生产的面貌,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鲜明注脚。

  “原来靠人工喷药施肥一人一天只能完成30亩作业,现在用一台无人机一天就可以作业三四百亩地,一亩地至少节省成本30元到50元。”说到智慧农业,翼城县里砦镇益民农机合作社王述民深有感触。“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收割机、拖拉机等设备踏上了智慧农业发展快车,农民也能和高科技结缘,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田间作业,省心省时又省力。”王述民说,现在从秋播、夏收、复播到田间管理将现代科技运用得淋漓尽致,传统农业模式下费时费力的农业生产如今变得简单易行。

  翼城县以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为抓手,加快特色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用步伐,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特色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着力推进可学、可看、可复制的特色农机化示范点建设,全县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跑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加速度”。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数字化智慧监测系统、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智能管控系统、农情监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让翼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踏上了智慧农业发展的快车。

  “智能设备将收集观测到的数据回传到物联网,这里就像一个智慧大脑,整个智慧农业示范区,包括全县的农业大数据都在这里汇集,经过分析处理然后发出指令。”王志刚介绍说。系统平台直接管控智慧农田20000亩,50套田间信息采集、视频监控终端实现科学决策,多种农机智能装备实现精准作业,正在颠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模式,“一台电脑唱主角”正在成为产业园内田间地头的真实写照。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每一寸希望的土地都绽放光彩。翼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辛树盛表示,下一步,将找准“科技钥匙”,解锁新质生产力“智慧”密码,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管理农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推动“会种地”迈向“慧种地”,助力更多的“新农人”成为“兴农人”,让“老把式”种田翻出“新花样”,更好地书写“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时代翼城新篇章。(宋榜娟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