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万象更新处,乡野长歌时。走在平阳大地的田野间,乡村风景优美如画,人居环境整洁靓丽,特色产业遍布汾河两岸,文明新风沐浴古邑新城。临汾,正渐渐成为广大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推进“三产融合”、坚持“三生并重”、突出“三原特色”、构建“三联机制”为具体路径,强力推进“五项工作”,着力实施“十大工程”,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布下“满天星” 建设乡村示范样板
乡村建设在热火朝天中进行,示范样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亮点似满天繁星,在平阳大地熠熠生辉,乡村像世外桃源,吸引着游客往来不断……2024年,我市筹措资金9789.62万元,建设精品示范村47个、提档升级村299个,实现从“典型引领”向“百花齐放”转变。
走进蒲县黑龙关镇武家沟村,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西戎文学纪念馆人流如潮,省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独特人文资源拉动了人文经济……
武家沟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西戎故里”等资源,实施村景一体化建设,通过“旅游+”的方式,打造水系微景观,变荒坡为山水田园景,乡村振兴形成独特优势。
武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香香介绍,该村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集党性教育、红色研学、民俗体验、户外拓展、生态度假、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2024年,我市坚持把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建设作为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核心任务,强化工作调度,引导各相关部门将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向“两类村”倾斜,做到了统筹推进有力。在省级下达“千万工程”指导性资金8000余万元的基础上,市级投入资金1700万元用于精品示范村建设,17个县(市、区)累计统筹各类资金8.62亿元,推进实施各类乡村建设项目677个。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临汾专场活动上,对17个县(市、区)“一县一亮点、一县一精品村”进行了专题宣传,让“千万工程”学有样板、赶有方向,有效助推全市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在示范样板的引领下,乡宁县、翼城县、吉县、汾西县等行动迅速、特点突出、成效明显。
下好“先手棋” 打造绿色宜居乡村
古色古香的民居错落有致,沁河绕村而过,街巷整洁靓丽,住宿、餐饮、图书室、儿童娱乐等功能一应俱全,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尚元素,游客自四面八方远道而来,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安泽县府城镇飞岭村、小黄村田家庄等村庄如同一个个耀眼的明珠,闪烁在太岳山的深处。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以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乡村发展之路,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先手棋”,全力抓好乡村建设,统筹做好“净化、绿化、美化”三篇文章,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为切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工作,我市印发了《临汾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2024年行动方案》,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动”,建立了县级交叉检查和无人机航拍巡查、定期通报、年终考核等长效工作机制。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上,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专项攻坚行动,基本实现“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目标任务。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上,制定了《临汾市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2024年全市218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有600个行政村完成治理。在农村厕所革命行动上,完成新改农村户厕7810户,完成率100%;完成问题厕所整改901户,完成率100%。去年6月,在汾西县举办的全省农村改厕现场培训会上,我市和汾西县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经验做法广受好评。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上,制定印发了《临汾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全市秸秆可收集量217.1万吨,利用量203.4万吨,综合利用率93.68%。持续推进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山西省下达的18个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在特色风貌塑造行动上,发动干部群众10万余人次,组织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聚焦重点部位,清理残垣断壁、清理垃圾、清理村内河渠、清理农业废弃物、清理农户庭院、改变不良习惯,“五清一改”行动成效显著。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探索研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长效机制。从17个县(市、区)抽调专人组成督导检查组,聚焦村庄周边、村内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高铁、公路等交通沿线重点区域,每月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了整治成效。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俊介绍,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中,市农业农村局成立6个市级督导检查组,定期到包联区域开展督导检查,持续推进城乡接合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城乡村面貌显著改善。同时,积极利用无人机航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巡查,推动问题整改,确保取得实效。
打好“主动仗”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太阳西斜,湛蓝的天空洒满余晖,霞光把永和县乾坤湾乡奇奇西里村映衬得更加美丽。在这样的霞光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旁的房车帐篷露营基地成了一道无比靓丽的风景线。
奇奇西里村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是山西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近年来,这里发展红枣、有机小米、小杂粮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同时,积极探索村企联动的养老服务模式,合力共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打造了文化娱乐室、日间照料室、配餐区、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配餐助餐、保健按摩、文化娱乐等一站式综合养老服务。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我们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既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旅游,也带动了庭院经济发展和农特产品销售,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奇奇西里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孙霞飞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为我们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村村通公路等开通了城乡融合发展“致富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霍州市试点工作先行先试成效突显,“区域中心+日间照料”农村养老的“翼城做法”、农村养老全覆盖的“乡宁经验”等优质养老服务得到全面推广……我市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主动仗”,一体化推进城乡建设和居民生活“双品质”提升。
去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制定印发了《临汾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积极开展县域经济课题调研,霍州市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面统筹路、水、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75亿元,全市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完成里程104公里;投资10.36亿元,完成“四好农村路”564公里;240户新危房(抗震)改造任务已全部竣工并完成全国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录入;曲沃县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隰县农村饮水规模化供水及老旧管网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精准规划建设农村电网,保障群众用电。不断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投入资金3.67亿元,对全市9个县18所公办普通高中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惠及学生4万余名。全市151家乡镇卫生院和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创建为“山西省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工作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8个城镇社区养老工程、13个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档升级355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唱响“重头戏” 激活产业发展引擎
村外,良田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水肥一体化精量给水给肥给药,地头各类仪器还可精密监测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科技为粮食增产精准“把脉”;村中,返乡青年抱团创业,烘干塔、钢板仓、共享肉牛养殖厂、面粉加工厂等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形成农作物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畜牧养殖等循环农业产业链,联农带农机制完善,企业、村集体、农户实现共赢……这个村就是翼城县南唐乡云唐村。
今年春节前后,云唐村开展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参观,位于该村的山西邦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生产的牛肉、面粉、玉米压片等农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村企联建”下的云唐村,实施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建设、黄河面源污染粪污处理、高标准小公园、上下水管网铺设等工程,建设了高标准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了环境卫生“四治联动”大整治……如今,云唐村环境优美、卫生整洁、设施完善、治理有效,已成为网红打卡点,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市把乡村产业发展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头戏,多措并举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市通过提升产业规模、加强产业联动、推动产业集聚等措施,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延链成线,提升全产业链附加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强化粮食安全,聚焦“五良”技术集成融合发展,带动全市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恢复水浇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目标完成率均为100%及以上。全市小麦喜获丰收,小麦亩产量300.5公斤,同比增长10.09公斤。全市完成粮食种植面积749.35万亩,粮食总产达21.68亿公斤。同时,不断提升托管效能,一方面积极推广“13513”全产业链托管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扩大托管服务覆盖面,全面助推全市农业实现集约减本、增效增收,亩产小麦、玉米分别提高100公斤左右,单季亩收入提高250元以上,托管田亩均节本增效20%左右。
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我市按照“沿黄梨果、沿汾蔬菜、沿太岳中药材”三大特色农业板块布局,着力在建设基地、做大主体、推动融合上下功夫,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搭建产业载体,深入推进隰县、翼城、曲沃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永和、汾西肉羊特色产业集群,侯马辣椒、大宁苹果产业强镇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示范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基地,实现集聚发展。吉县示范推广苹果矮化密植新模式,曲沃日光温室智能化示范升级项目,襄汾“粮药间套作”种植等备受关注和好评。不断做大市场主体,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印发了《临汾市关于建立与农业龙头企业常态化沟通工作机制的通知》,不断优化农业龙头企业营商环境,山西旺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推荐认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新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3家。不断提升品牌效益,在深入开展“三品一标”行动的基础上,以“临汾优选”品牌打造为引领,投入1800万元,对10款优质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提档升级,太原品牌形象店、太原南站综合体验店升级运营,形成了临汾、太原双城互动,辐射全省的营销新格局,全年授权企业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带动销售额达到135亿元。大力发展智慧农业。2024年确定了7个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创建及县级智慧农业示范创建任务,17个县(市、区)制定了县级智慧农业示范创建推进方案,建设了7个市级、18个县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持续推动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国字号”示范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市星罗棋布。在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岁时节令自在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中,“山西·临汾感悟晋南民俗之旅”线路榜上有名。
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李王卫表示,要持续做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引擎。
开拓“新路径” 推动乡村稳定和谐
“原来烧柴火和煤炭,繁琐、灰渣多、不方便,我们在去年秋季提出解决供暖问题后,冬季就如期用上了大暖。”在吉县车城乡兰家河社区,71岁的居民王素青说,“干净、卫生、安全,供暖这件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吉县实施“民呼我应”工作机制,建立了“民意收集、流转处理、结果反馈、效果评价”闭环系统,调动县乡村三级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了一套“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我市把乡村治理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创新路,不断开拓新路径,持续推动乡村稳定和谐,涌现出洪洞县“联手说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蒲县山中村建设“道德银行”抓党建行善治、翼城县郑庄村“亮晒述问评”强化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等在全国、全省赢得荣誉的典型案例。
去年以来,我市农村基层党建“百村示范、千村提标”三年行动顺利推进。全市共打造225个基层党建示范村,对995个村实施提标升级。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强化。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研究制定整顿措施,努力提升广大村民的获得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序开展。制定印发《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实施方案》,做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能力。
弘扬“主旋律” 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走进乡宁县昌宁镇营里社区云台府小区,这里环境优美、邻里友善,小区院内“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加强非公党建 构建优质企业”等各类展台、公示栏异常醒目。作为市级党建示范小区,云台府小区是我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一个典型。去年以来,我市开展场景化、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主旋律,提升乡村文明素质。
坚持多措并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质增效,积极构建“中心+所(乡镇、街道)+站(村、社区)+点+岗”五级服务阵地,不断拓展阵地使用效能。开展“最初中国·文明临汾”“文明十小事”“健康十小事”“环保十小事”宣传,打造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主题活动品牌,有效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全市乡村群众文艺队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共开展活动41600余场,免费送戏下乡2300余场。尧都区刘村镇泊庄村威风锣鼓“村晚”、古县安吉村“村BA”、乡宁县云丘山“村跑”等一批“村字号”群众性文体活动别开生面。弘扬优秀农耕文化,组织开展“大地流彩——临汾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系列活动,在乡宁县举办了全省农耕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训班。扎实开展农村移风易俗,农村文明之花不断绽放、文明之举蔚然成风。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栗俊昌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系统谋划,统筹调度,推进落实,扎实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同时不断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等机制,培育典型、选树模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创造新经验、新做法、新模式,使乡村成为有产业、有秩序、有文化底蕴的美好家园。”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