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战旗——回望我们与“临汾旅”一起走过的76年

2024-11-21 08:22: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穿越历史长河,一面鲜红战旗迎风飘扬,连接着一支光荣的部队与一座英雄的城市……

  1948年5月17日,随着两声“轰隆”巨响,耗时72天的临汾攻坚战终于获得彻底胜利。至此临汾宣告解放,平阳古城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参与“临汾战役”的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也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的光荣称号。

  放眼今日平阳,这里赓续红色血脉,发扬“攻坚精神”,吹响了实现“三个努力成为”的冲锋号。

  猛狠拼犟 永不磨灭的精神

  时间回溯到1948年,当时的临汾城是同蒲铁路枢纽,是汾河下游物资集散中心和晋南战略要地。临汾守敌总指挥梁培璜在临汾周围筑起由外围警戒阵地、护城阵地、外壕和城墙主阵地以及城内纵深阵地和地道工事组成的4道防线,梁培璜的如意算盘就是凭借工事固守,负隅顽抗,他甚至得意地说:“我们把临汾城周边工事,筑成东方的‘马其诺’,也来个以少胜多!”

  面对守城的2万多名敌军,以及自诩固若金汤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临汾旅”的前身——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在首任旅长黄定基的带领下,展开了浴血奋战,战斗一度异常激烈。面对守敌顽固抵抗,黄定基想到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有个土行孙,能钻地行走,来无影去无踪。他灵机一动,觉得打临汾也可采用“土行孙战法”,采取挖地道炸药爆破,直接把敌人炸上天,让临汾守敌好好尝尝“土飞机”的滋味。

  部队立即转入控制外壕和挖掘坑道的艰苦斗争中,临汾守敌也采取了多种对付坑道办法,他们在坑道内遍设监听瓮,有时甚至在坑道内放毒。攻城部队则与守敌展开了以挖对挖、以听对听、以炸对炸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战士们用双手代替锹镐,用膝盖代替脚板,用弹药箱代替小平车,无声无息地进行坑道作业。

  最终,3条坑道终于开挖成功,23旅在两条各长110米的破城大坑道完成装填任务。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临汾城墙被炸开两个30多米宽的大缺口。由23旅68团和69团组成的两支登城突击队迅速登上城墙,向城墙两侧和纵深发展。经过激烈巷战全歼临汾守敌,解放临汾。

  由于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第23旅战功卓著,为解放临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经中央军委批准,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一兵团司令徐向前,亲手将“光荣的临汾旅”锦旗授予23旅(“临汾旅”前身),成为全军最早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师旅级单位。

  “临汾旅”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什么是“攻坚精神”。这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猛”劲;是当机立断、无坚不摧的“狠”劲;是英勇无畏、义无反顾的“拼”劲;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犟”劲。

  76年过去了,“临汾旅”的故事依然脍炙人口,“攻坚精神”已成为临汾最鲜明的城市气质。

  近年来,临汾市锚定各项工作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前列总目标,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转型开局战、脱贫攻坚战、环保硬核战、城建突围战、民生保障战……全市干部队伍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干事创业成为共同的行动自觉。“临汾旅”的精神就像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临汾人一往无前。

  时针拨回到现在。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纵观临汾经济发展数据,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6%。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市委书记李云峰的一席话掷地有声:“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只要我们抱有坚定的信仰、如磐的信念、必胜的信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把美好愿景变为发展实景。”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延峰态度鲜明:“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以‘重整行装再出发、勇担使命开新局’的毅力和决心,加压奋进、全力以赴,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各行业奋跃而起、各领域生机勃勃,汇聚成临汾强劲的发展态势。

  一切向前看,新征程呼唤新担当;一切向前走,新使命需要新作为。全市各级干部已然呈现“临汾干部”的鲜明特质,保持“闯”的劲头、“创”的精神、“干”的作风,在新时代,以“攻坚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汾篇章。

  双向奔赴 道不尽的鱼水情

  在东部战区“光荣的临汾旅”营区和临汾烈士陵园矗立着两座一模一样的雕塑——“临汾攻坚”,一面鲜红的战旗把一支光荣的部队和一座英雄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临汾旅官兵入营第一课就是讲述临汾战役和临汾人民拥军支前的故事,“临汾旅”的官兵把临汾视为永远的家乡,临汾市政府授予临汾旅全体官兵“荣誉市民”称号。临汾战役锻造了部队的精神和城市的品格,只有坚如磐石的军民军地团结,才能凝聚起同心逐梦、共创未来的磅礴伟力。

  “临汾旅”曾任政委肖新春的儿子肖宏伟,赓续父辈血脉,投身军营这一广阔天地,在父亲一生的骄傲“临汾旅”中服役23年,这也成了肖宏伟最自豪的一件事。他说:“‘临汾旅’的荣誉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每一名‘临汾旅’的战士都是‘临汾传人’。”肖宏伟将一张张在临汾拍摄的照片发布于战友群,群内顿时沸腾了。他笑着说:“临汾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名人贤士辈出。临汾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数不尽的历史文化资源。我要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战友们,让他们知道,临汾是一个多么令他们骄傲的城市。身为‘临汾旅’的一员,光荣!”

  今年的5月17日,在临汾解放76周年纪念日,我市举办了庄严的纪念活动。驻扎江苏南京的东部战区陆军“临汾旅”受邀参加,官兵代表们重回先辈挥洒汗水与鲜血的热土,感受临汾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飞速发展。

  “了解了临汾的历史,才更能懂得临汾这座城市并参与城市建设。”“临汾旅”战士张海辉表示,“临汾历史文化深厚,此行不仅是精神上的‘回家’,更是根脉的归属,也是心灵的一次洗涤。在临汾市博物馆,我们深刻了解了先辈曾战斗过地方的历史,也真切明白了临汾不仅是红色热土,更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份历史积淀值得我们更多人学习、了解、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平阳大地处处盛开“双拥”之花。临汾市区内,双拥公园、双拥广场、永久性双拥雕塑和标志物融入寻常巷陌中,还有不时看到的拥军服务站……临汾市民在浓浓拥军氛围下,热爱双拥、参与双拥的意识不断增强,擦亮了临汾“双拥新名片”。

  继往开来 平阳代有英雄出

  每一枚勋章,都有一个英勇杀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凝结着鲜血和汗水。

  翻看“临汾旅”的英雄人物,全国战斗英雄张德兴、全国侦察英雄李来龙、全国工兵英雄张贵云、钢铁勇士车元路、舍身堵枪眼的陈开茂、扑灭火山的张红兵、勇救落水群众的曹爱勤……每一个英雄故事都凝结成血脉融入“临汾旅”的骨肉,汇聚成临汾人的精神。

  精神代代传承,英雄意志永存。

  不久前,在临汾市博物馆,“中国好人”、山西省道德模范刘志东充满热情的宣讲感染着每一位现场的观众。刘志东以其家人参加红军的亲身经历,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共产党员英勇无畏地抛头颅、洒热血不懈奋斗的感人故事。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刘志东不仅继承了革命精神,在下岗后还历经艰苦创业,始终不忘造福社会,为残疾人士等提供工作岗位,并积极投身各类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刘志东说:“作为红军的后代,我一直非常自豪。我时刻不忘弘扬革命精神,把它当作力量的源泉,激励自己在前进的路上排除万难。”

  一位模范,一面旗帜,一座丰碑,临汾人民刻在骨血里的侠义精神代代传承。

  浮山县蓝天救援队队长齐青兵的故事里,善意的谎言“如影随形”。为了不让妻子担忧,每次接到救援任务,齐青兵都谎称“很快回来”,结果一出门就关掉手机,一去就是好几天。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搜救打捞落水者;和队员们长途跋涉,远赴各种灾难现场进行救援。

  “事实上,妻子早已摸清我的‘套路’。对于我的谎言,她从不拆穿,只是默默地给我发送一条短信,每次都是同样的一句话‘一定要平安回家’。”齐青兵生于临汾,长于临汾,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有一副侠义心肠。

  同样有一副侠义心肠的还有永和县南庄乡穆家坡村的穆世伟,但凡身边人遇上什么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忙解决。他无偿提供自家空窑洞,支持村委办起幼儿学校,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1995年,洪水冲走了村里通向大卜山的一座石板桥,他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在河道上重新搭建起一座平整宽敞的石桥。同时拿出所剩不多的积蓄,为另一个自然村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不仅如此,勇救他人不留名、帮助困难老人整修窑洞等一件件好事中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全国最美医生”的榜单里,你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贺星龙。“80后”的他在学成之后没有像许多的年轻人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医生,守着黄土、守着乡亲,一守就是24年。在这24年里,他一共用烂了12个行医包,骑坏了7辆摩托车,行程达40多万公里。他说:“在哪里当医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缺医生。我就是想看到乡亲们日子过得好,而且都有健康的身体。”

  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在危急关头彰显英雄本色;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在点滴之中汇聚人间大爱……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正是身边的这些平凡英雄,用发自内心的道德力量点亮城市“心灯”,带动和引领更多的人向文明跨出“一大步”。

  红色热土,鱼水情浓。在这片有着“双拥”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赓续传承,一曲曲动人暖心的“双拥”赞歌不断奏响。新时代,临汾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树牢“军民一家人”“军地一盘棋”意识,继续谱写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篇章,让“红色基因”浇灌的“双拥之花”越开越艳、永放光芒。

  记者 安月琦 曹燕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