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在城市发展的壮阔画卷中,当前的临汾正以“双品质”建设的有力笔触,勾勒着全新的风貌与未来。
心系“城事”,依法履职;凝心聚力,共促发展。日前,市人大常委会组织30名省、市人大代表赴市区城建重点工程项目一线开展专项视察,以脚步丈量发展,用建言助力腾飞,成为临汾城市蝶变的全程亲历者、坚实推动者。
视察一线:见证“双品质”建设的生动图景
时值隆冬腊月,一处处城建重点工程或正收尾,或已完工,成为冬日临汾的一抹“暖色”。
近年来,我市把以高品质城市建设、高品质城市生活为基本内涵的城市“双品质”建设,确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最大逻辑,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和精细的绣花功夫,坚持“景观式造街、园林式建城”,大力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快速推进靓城提质、快速中环、文化主轴主脉三大工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颜值气质价值不断攀升,古都平阳绽放出独特魅力。
在视察的首站——古城公园三期城墙保护修缮工程项目,人大代表们驻足展板示意图旁,听取市住建部门负责人的详实汇报。不远处,修缮接近尾声的城墙巍峨厚重、垛堞相连,新建角楼古朴典雅、玲珑别致。在文化主轴主脉工程的另一标志性项目——关帝庙文物保护项目现场,代表们漫步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间,与项目负责人热烈交流,了解文物修缮与周边建筑环境整治的详细情况。耳闻目睹,让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临汾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原将颇为感慨:“文化主轴主脉工程还原历史风貌,再现了临汾的深厚文化底蕴。相信这些见证历史变迁、承载文化记忆的项目竣工后,将使城市发展和群众生活得到文化浸润。”
“快速中环”是市委、市政府聚焦城市建设,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而实施的市区重点城建项目。如今,一条宛如银练的快速路串联着一座座横亘长空的高架桥,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代表们在全省首座双层跨汾河大桥——姑射桥上驻足,在华康路上跨尧贤街立交桥(华康桥)下驻留,还乘车驶过规划三街南段高架桥(尧天桥)、迎宾大道与规划三街立交桥(迎宾桥),无不为整个工程的气势和畅行无阻的体验赞叹不已。“快速中环的通车,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记得刚通车时,我和家人还专门开车在桥上跑了一圈,切身感受到了‘临汾速度’。尤其‘姑射桥’的主体结构是临汾经济开发区一家企业生产的,这充分展现了临汾制造业的工匠精神。”省人大代表、临汾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雪深有感触地说。
置身洪家楼北街,听取市城市管理局负责人汇报,目睹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项目(五街六巷改造)展现的崭新风貌;攀登贡院街“明远楼”,聆听古代贡院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提质改造示范街古今交融的文化气息;踱步精品游园,了解利用地势高差设置梯次景观的公园特色,体悟家门口“兜”起的“微幸福”……一路的所见所闻,俨然一幅城市“双品质”建设的生动图景。
省人大代表、临汾市农业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李霞激动地说:“上快速中环感受立体交通,起起伏伏中一个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交通新体系展现其间;俯身领略两侧风景,‘一主两辅’的文化主轴主脉雏形已清晰可见;随车驶在中大街、财神楼南北街、贡院街上,精品示范街旧貌换新颜,沿街更有贴心的文化广场、口袋公园、运动场地,如今的临汾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谈及视察感受,省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临汾市委主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重辉用了三个关键词概括。她说:“一是大手笔。市委、市政府立足临汾长远规划,大力实施城建立体交通项目,全力打造‘快速中环’,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体现了党委政府的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二是高档次。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文化主轴主脉工程,有底蕴、有特色、有档次,拔高了我市的‘空间颜值’,提升了‘外在颜值’,刷新了‘内在气质’,让我们的城市面貌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三是快速度。各部门、各承建单位工作抓得紧、谋得实、干得快,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难题,实施了一批多年想干而没有干的项目,跑出了城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市委、市政府以‘双品质’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狠抓城市建设,向全市人民兑现了承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襄汾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傅德明有感而发,“当前临汾的发展势头,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履职担当:代表们的深度思考与积极建言
“静”是一砖一瓦间古都悠长历史的回望,“动”则是车水马龙中城市拔节生长的蓬勃。一路走、一路看,人大代表们不时驻足,用手机记录所见与所感,交流中满是对城市发展的关切与思索。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视察中,代表们围绕“城事”中的大事小情纷纷建言献策。省人大代表、山西律动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秦峰希望今后的城市建设能够继续坚持“面子”与“里子”并重的思路,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省人大代表、山西永利现代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李刚建议,相关部门要对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项目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尤其是公园、游园等要加强设备维护,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共建共享功能,将民生工程切实做成民心工程,真正让群众体会到城市“双品质”建设成果。省人大代表、临汾市鑫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申青林,充分发挥在工程机械技术等领域的特长,对姑射桥的维护保养提出了真知灼见。
省人大代表、蒲县山中乡山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金平的建议同样细致入微,他认为城市建设要注重环境与服务均衡考虑,进一步优化市区街巷停车泊位配建标准,以更优的消费环境促进城市商业繁荣。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山西正合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国针对路边摊位挤占道路问题,则建议相关部门因地制宜探索“潮汐摊区”,在保障商贩群体生计的同时确保其不违规乱占道路,让“烟火气”与“文明风”共生。
如何持续扮靓城市颜值,提升气质,倍增价值?“视察中,我一直思考着城市建设如何更加突出临汾历史人文特色这个问题。”省人大代表、襄汾县景毛乡南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跃亭说,“在城市街心公园等微景观建设上,可以将有关尧的一些元素布置在城市微景观之中,通过科学设计、合理布局,让文化赋予城市景观内涵,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
李雪代表建议,要大力挖掘城建品质的内涵,持续激发城市文化活力、厚植文化底蕴、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价值,赋能临汾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城建宣传的力度,延伸“嗨在贡院街”群众文化活动、财神楼阳台音乐会、“跟着悟空游临汾”活动、“与辉同行”临汾场、“光影临汾·中国精品微短剧之夜”等活动的热度。推动城市建设业态创新、场景创新、管理创新,将临汾的热点“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用最短时间建成“我们心中应有的样子”。
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有效服务城市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市人大代表、山西路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院长韩春艳认为,我市必须在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上下功夫,“快速中环”应致力成为“智能交通”的典范,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交通流量的精准预测和智能调度。她建议,我市通过搭建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智慧城管指挥中心系统,实现城市数据的互联互通,多措并举提升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更加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环境。
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力量。省人大代表、尧都区铁路东街道三元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卫星说,临汾作为内陆城市,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全省第一方阵前列,各级部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超前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实干的劲头,胆子再大点、步子再快点、路子再宽点、办法再多点,鼓足干劲、开足马力,把包括城市建设管理在内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向新高度、跃上新台阶、创造新佳绩。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山西临汾企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巩磊则建议,相关部门除常态化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志愿者活动外,还应畅通建言献策渠道,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为城市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客观地说,成绩来之不易,克难更需信心。视察中,市人大代表、尧都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鲁立波就尽快完成后续工程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临汾市科海集团董事长吴晋龙就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尧都区尧庙镇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克勤就完善城建重点项目土地征用后还迁房安置等问题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
…………
一条条意见建议,是代表们掌握一手资料后的深思熟虑,既有对宏观布局的长远考量,也有对细节问题的敏锐洞察,无一不饱含着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热爱,彰显着依法履职、为民发声的赤诚之心。
持续赋能:贡献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人大力量
专项视察是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责,也是人大代表履行职务的重要方式。
2022年以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从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落实、推进政府重点工作开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出发,连续三年组织省、市人大代表开展市区城建重点工程专项视察活动,持续为城市“双品质”建设“问诊把脉”。这样的专项视察,犹如精密仪器的“校准器”,时刻监督项目进程、审视建设成效;又如“助推器”,持续强化代表们的责任感和履职能力——
2022年,省、市人大代表在视察中发现城市建设管理中涉及基础设施、文化特色、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的17个问题,就此提出了包括“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城市功能”“深化城市内涵,进一步彰显城市品质”“聚焦绿色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强化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等四大类14条具体建议。
2023年,省、市人大代表针对视察中发现的问题,从强化城市规划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营造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凝聚城市建设合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15条具体的意见建议。
以人大力量赋能城市“双品质”建设远不止于此。三年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充分彰显职能担当,高效运用立法权,精准锚定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出台《临汾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临汾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等多部契合地方特色的法规,《临汾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这些法规犹如坚实梁柱,为临汾的城市发展筑牢了法治根基。它们既明确生态红线,守护城市绿水青山,又细化管理准则,规范市容市貌,还为珍贵历史文化遗迹撑起“保护伞”,全方位护航城市稳健前行。
人大代表既是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的监督员,也是持续推进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参与者。三年来,代表们以调研、视察等为纽带,紧密联系政府与群众,用智慧与担当诠释职责使命。人代会期间,他们积极建言献策,相继提出有关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加快地下车库充电桩建设、市域防汛及排水设施建设等数十条建议,以及关于制定养犬管理条例、尽快出台户外广告管理条例等多项议案。闭会期间,代表们积极奔赴履职一线,化身民意 “收集员”,耐心倾听群众心声,大到城区规划建设的建议,小到街边路灯故障、路面破损等问题,以及增设声屏障、优化交通指示标识和右转车道隔离带等意见,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予以落实,以监督实效助力了城市品质节节攀升。
回首过往,在高品质城市建设、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推动下,临汾全市域核心竞争力、产业集聚力、人口吸附力不断增强,取得了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多项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全省第一方阵的亮眼成绩。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市委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和顽强拼搏,离不开市人大常委会的职能发挥和人大代表的主动履职。
展望未来,省、市人大代表们纷纷表态,将持续关注、深度参与临汾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依法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提出更多有价值、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为临汾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