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迎接市两会召开,全面展示临汾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成果,本报即日起推出“临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路径系列报道”,通过记者深入厂矿企业、产业园区等地一线采访,挖掘我市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展现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构建具有临汾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奋斗目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汾篇章。
在我国能源版图上,我市曾以“煤、焦、铁”三驾马车闻名全国。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面对“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近年来,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我市传统工业的肌理中蔓延,通过与华为、上海创力等科技巨头深度合作,以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全链升级为突破口,我市煤炭、焦化、钢铁产业正用数字化手术刀对传统产业实施深度改造,蹚出了一条“老工业”向“新智造”跃迁的突围之路。
智慧矿山:从“人海战术”到“数字军团”的跨越
2月10日,天刚破晓,东泰鑫源煤业有限公司的调度中心内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占据整面墙的巨大电子屏,宛如一块高科技“魔镜”,上面的数据实时跳动闪烁,清晰呈现着井下各类设备的运行状况。借助先进的5G网络,我省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实现了远程操控的极致便捷。
随着时间的到来,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下达一键启动指令,采煤机便如同被赋予生命的钢铁巨兽,在千米井下的煤层中精准作业。这座设计年产90万吨的煤矿,凭借强大的“智慧大脑”,打破传统采矿模式束缚,重构了延续百年的采矿历史,开启了煤矿智能化生产的崭新篇章。
我市的煤矿智能化转型,始于一场政企协同的“数字会战”。市政府与华为、上海创力集团签署三方协议,构建“装备+AI算法+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华为提供矿山鸿蒙系统与数字孪生平台,创力研发智能采掘装备,临汾则开放32座煤矿作为应用场景。这种“技术+制造+场景”的铁三角模式,催生出综采面远程操控、MEMS惯导找直、三机联动等20项创新应用,使井下作业人员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25%。
以中煤华晋集团王家岭煤矿为例,其引入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后,故障排查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每年节约运维成本超千万元。而蒲县豹子沟煤业有限公司通过AI视频监控,实现井下违规行为识别准确率达98%,安全事故率下降70%。市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占比达65%,煤矿的“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明显,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如今,智慧矿山建设的步伐持续稳健迈进,众多煤矿企业踊跃投入资金,全力推动设备的迭代升级,精心优化智能算法,大幅提升数据处理效能。与此同时,企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打造一支既精通技术,又擅长管理的数字化矿山运营精锐团队,为智慧矿山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
焦化革命:从“黑烟囱”到“绿工厂”的涅槃
2月11日,站在山西立恒焦化有限公司厂区,焦炉烟囱不再喷吐浓烟,装煤推焦全程密闭操作,干熄焦装置将余热转化为电能……这座全国首个全工序超低排放的焦化企业,用技术革新书写了行业标杆。
“过去焦化厂是环保黑名单常客,现在我们的颗粒物排放浓度不到国家标准的1/3。”立恒焦化厂厂长史云鹏指着SCR脱硝塔介绍。通过引入钠基干法脱硫、覆膜滤料除尘等工艺,企业颗粒物年排放量从120吨降至50吨,VOCs减排60%,同步减少碳排放8万吨。更关键的是其首创的“干熄焦+干熄焦备用”模式,彻底淘汰湿熄焦工艺,每年节水200万吨,热能回收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
我市的焦化转型,是一场从设备到管理的全方位升级。政府以“环保红线”倒逼产业洗牌:4.3米以下焦炉全部关停,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化产回收装置,全市焦化先进产能占比从2018年的22.86%跃升至2024年的100%。古县盛隆泰达的“一键炼焦”系统,集成5G、物联网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装煤、推焦、熄焦全流程无人操作,单日增产焦炭300吨,能耗降低15%。
产业链延伸更显“含金量”。焦炉煤气制甲醇、煤焦油精深加工等项目的落地,让每吨焦炭增值超500元。2024年,我市焦化下游化产品产值突破200亿元,氢能重卡运输、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等创新模式,将“黑金”转化为“绿能”。
目前,我市多家焦化企业还在积极探索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型环保材料用于生产环节,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拓展下游化产品的应用领域,开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推动焦化产业向绿色、高端迈进。
钢铁跃迁:从“粗钢堆”到“高端材”的蜕变
2月17日,在晋南钢铁集团镀铜车间,一卷卷直径0.8毫米的钢丝经过电解、酸洗、镀铜等18道工序,变身高强度焊丝。“我们的产品填补了华北市场空白,用于高铁、核电等高端领域。”镀铜车间负责人赵登科自豪地说。
晋南钢铁的进阶之路,是我市钢铁业“向绿而生、向高而攀”的缩影。通过实施“减量置换、关小上大”,全市钢铁先进产能占比从85%提升至100%,吨钢综合能耗下降12%。其自主研发的“一键炼钢”系统,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转炉终点碳、温双命中率提升至90%,每年节约成本1.2亿元。更引人注目的是“钢-焦-化-氢”全产业链的构建:焦炉煤气提取氢气驱动重卡,高炉煤气合成乙醇,工业余热供暖周边社区,形成年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的循环经济圈。
数字化转型同样重塑产业生态。晋南钢铁集团与阿里巴巴达摩院、西安智者云集云计算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AI废钢定级系统,对废钢车辆卸料过程实时抓拍、逐层采样,借助深度学习算法等进行判级等操作,通过AI算法优化排产计划,使设备利用率提高20%,库存周转率提升35%。
当下,我市钢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特种钢材的研发创新,致力于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供应链管理,与上下游企业实现更紧密的协同合作,增强产业整体韧性,在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道路上大步向前。
生态经济:从“两难”到“双赢”的系统重构
我市的转型实践,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发展理念深刻变革。
在顶层设计层面,全市以“三大板块”重塑产业空间。沿汾河,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成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沿黄河,新能源与生态农业齐头并进,描绘出绿色发展的美好蓝图;沿太岳山,绿色焦化与新材料产业集聚,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同时,政策层面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超低排放改造不设预算上限”“环保绩效分级管理”等创新机制,为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数字基建的大力夯实,为转型注入澎湃新动能。全市已建成5G基站超8000座,实现广泛覆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成功上线运营,打破信息壁垒。三大数字经济产业园凭借独特优势,吸引华为、腾讯等头部企业纷纷落户,形成强大产业集聚效应,让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日益繁荣,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如今,这场变革的成效显著。2024年我市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5项位居全省首位,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更为重要的是,“临汾模式”开始向外输出。华为矿山军团以临汾为样板,在全国推广20个智慧矿山项目;立恒焦化超低排放技术方案纳入行业标准;晋南钢铁循环经济模式获国家发改委重点推介。
当下,我市持续深耕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入驻,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宝贵经验,为我市加快实现“三个努力成为”蓄势赋能。
站在2025年新起点,我市转型持续深入。未来三年,我市计划实现煤矿智能化全覆盖,焦化产业链向高端碳材料领域延伸,钢铁行业特种钢占比突破30%。同时,低空经济、微短剧产业、氢能装备等新赛道加速布局,一个“传统产业顶天立地、战新产业铺天盖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呼之欲出。
“走出一条具有临汾特色的发展之路,努力成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地级市新引擎。”市委书记李云峰的话,道出了我市破茧重生的决心。
从“煤焦铁”到“高精尖”,从“灰色GDP”到“绿色竞争力”,实践证明:只要以科技创新重塑传统产业基因,以系统思维打通转型堵点,资源型城市同样能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记者 贺军泽 孙哲峰
责任编辑: 吉政